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官德为先     
沈小平 《中华魂》2011,(12):27-27
人品官德.历来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一要求。既是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也为领导干部加强人品官德修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用“五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党的要求为官、以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千事。应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原始儒家从“修身”与“治世”两个维度阐释了“德”观念的内涵。对己来说,“德”是修身,可以使人修身养性;对国来说,“德”是治世,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原始儒家的德治理论肯定主体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强调向内扩充人所固有的善端,倡导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这种德治理论的初衷是好的,本义是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私德妄推公德、性善论导致道德越位、道德修养的无条件单向性、道德本位观造成个人价值的缺失等一些疏漏。  相似文献   

3.
《礼记·大学》为“天子之学”,是王闿运对《礼记·大学》篇下的结论。天子之学,以修身为本。王闿运在《礼记·大学》篇中对天子修身之学的阐释,围绕修身定义、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展开。“修身”即“明明德止于至善”,只有“止于至善”的“明明德”,方可称为“修身”。修身始于格物,是以经世为基本认知的修身之法。天子重修身,目的在于经世之用。求贤化民与散财聚民,是天子“亲民”之治的关键。王闿运的天子之学,是在尊重天子性情差异的基础上,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政学一体的修身之学。  相似文献   

4.
修身与当代大学生刘继合修身原系儒家用语,原意是指经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之所以把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5.
《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原理的理解,即籍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所论道德修养的原则性方法是“修身以道”,即通过认识和践履道的过程来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在修养的具体环节上,强调“慎独”、“行远必自迩”等方法。《中庸》虽在理论上承认有生知安行的圣人存在,但实际强调的是好学笃行对德智修养提高的意义;在修养方法上既重视人的理性自觉的意义,又重视经验学习和实践磨炼的作用。《中庸》强调“慎独”,讲“诚则明矣”,实质是强调人主观立志追求对于道德修养成败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修身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普适性向度,它在处理与己、与人、与事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尤为发人深省,可以概括为立身之德、交际之德、处事之德.这些思想内容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政者正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它包含着“平正”、“公正”、“中正”等意蕴,关键在于正己正人。它既是对执政者群体道德品质、行为表率作用的要求,也是对普通百姓修身立德、立身处世的期望。“正”包含了“正名”、“正身”、“正心”、“正性”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人格的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是修身为本思想实现古今贯通的逻辑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修身为本既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要因。修身为本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姬建民 《中华魂》2020,(2):69-70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全社会道德风尚,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政德修养,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砥砺品质,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品格,正心修身、慎独慎微,严以律己、廉洁齐家,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这些具体要求,可谓聚焦了重点,抓住了关键。  相似文献   

10.
《群书治要》作为初唐著名谏臣魏征、虞世南等辑录前人著述以作谏书的匡政巨著,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作用,书中包含了修身、齐家、为政、官德、用人、教育、道德、民本等修身治国之道,并富含正己修身、以德教民、仁政爱民、明德慎罚等德治思想,这些德治思想对于复兴中华文化、构筑民族中国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其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价值系统。《大学》沿袭“修己以安百姓”的义理,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从系统论角度审视“大学之道”,剖析其整体架构,透视其逻辑联系,探究其“止于至善”总目标及落实路径,可以展示其历千百年而日盛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尚的风向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并从廉德修身、廉德齐家、廉德执政三方面强调并践行领导干部家风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干部家风思想的丰富内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党风政风民风家风呈现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实用教育哲学学科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功用。它能够引导教师从哲学的整体概念出发,思考存在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而且有助于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自觉地确立"以教育人"的信念与追求、以"道德我"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并形成整体、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态度、视界和方法,进而在整体把握人类对教育所形成的全部认识基础上自觉地思考教育问题,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的一贯原则,进入新时期,选拔干部更加注重了对“德”的要求。但是,如何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测评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瓶颈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必要性、测评的基本内容和测评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测评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德性     
德性是个体在把握自我或处理人际利益关系过程中稳定体现出来的向善品性.作为人存在的必要精神形式,德性由多种积极的道德心理因素组成,以趋向善行为目的,是支撑个体的可贵精神力量.德性在社会生活领域具有驱动经济增长、保障政治生效、引导科技造福及促进闲暇有益等功能.在仿识典范中让个体自觉知善、通过净化环境激化人们自愿亲善、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以实现自然向善是培育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标准是我们据此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发挥"头雁作用"、形成"头雁效应"的依据。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结合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参考党的历史经验,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发挥以领航效应、表率效应和联动效应为规定性意义的"头雁效应",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种素质分别构成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政治标准、品德作风标准、能力标准和健康标准。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全方位多渠道铺开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教会学生“感恩于心,报恩于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要互相配合,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8.
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它体现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尚志存性为心性和德性的前提和目标,以对道义的持守为核心和灵魂,以无惧的义理之勇为人格特质和最终体现。儒家气节观对个体道德人格塑造,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最美现象”是由一批草根群众、平民英雄引导的一种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文明现象,集中体现了价值主体的草根性、价值取向的向善性、价值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奉献的职业性和价值践行的自律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弘扬“最美现象”,应当积极回应道德建设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化理论为德行”的工作方法,推广“上下互动”的道德楷模培育新模式。通过促进“最美现象”制度化和常态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根入地、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