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刘保昌 《人文杂志》2004,(3):108-113
鲁迅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老庄痛下针砭;另一方面,他在具体的创作中却对道家文化资源多有借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道德叙事、进化论思潮和个人主义写作等领域,鲁迅对于道家文化资源多有创造性的发挥和应用,显示出一代文化大师的"中间人"色彩和"为我所用"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俞兆平 《东南学术》2021,(5):180-197
进化论是鲁迅思想的一条主纲,但中国学界对鲁迅如何接纳严复译著《天演论》缺少纵向开掘,也因此受到华裔日本学者非议.总的来看,鲁迅对严复译著《天演论》采取了哲学的"扬弃"立场,取其精要,去其偏执.具体来说,即遵从科学意义上的万物进化论,赞同对弱小民族宣扬"天行"说,但又以赫胥黎的"人治"说反击遵循斯宾塞"丛林法则"的"兽性爱国"说.同时鲁迅把进化论和社会革命联系起来思考,愿意牺牲自我,促使希望在进化中诞生,而深潜于其体内的"鬼气""一代不如一代"以及对"黄金世界"的疑虑反映了鲁迅的退化观念.与严复倾向于斯宾塞强调"舍己为群"不同,鲁迅更倾向于约翰·密尔,倡导"首在立人",人立而"人国"立.然而,进化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困境让鲁迅最后认识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说来取代严复译著《天演论》.  相似文献   

3.
鲁迅自己曾认为,进化论是他前期的主导思想。但人们对他的这种思想的认识,至今尚不一致。鲁迅在《三闲集·序言》里说过:“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解放前,曾有人认为这句话概括了鲁迅进化论的全部思想内容。这显然过于简单了。其实,鲁迅在这里只是就某一点而论的,并无全面概括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12,(11):251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早年研究鲁迅,九十年代初期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为当代中国的人文研究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1996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执行主编,在他的主持下,《读书》发表一系列引领当代中国思想讨论的文章。1997年发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引发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大争论,并由此被视为"新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一直以来在方向上集中于鲁迅与严复或与《天演论》的关系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严译《天演论》对鲁迅有绝大影响.这是对鲁迅进化论来源这一重要问题研究的欠缺.事实是鲁迅在留学日本之前,并没有通过严复真正达到对进化论的理解.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主要来自日本学术思想界对达尔文学说的引介,通过日语阅读日本学者介绍的进化论,特别是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鲁迅才真正达到了对进化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何时才开始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这个问题,和他何时购买并阅读《天演论》有直接关系。 《天演论》,即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一书前面两篇文章的译述,译述者为严复。《天演论》的版本,最早是陕西味经售书处的刻本,时间约为1894年或1895年,后经修改,于1898年正式出版。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说到他购读《天演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6-220
《天演论》中的严复无疑受到了斯宾塞的影响。如严复认为,积人成群,合群成国,国家是"人"的放大,便明显具有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的影子。《天演论》中,严复替斯宾塞进行过一定的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演论》就成了严复想要批判赫胥黎的反面教材,也不意味着严复的进化思想就是斯宾塞的翻版。严复清楚,斯宾塞的学说将生物进化论的机理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过分渲染"宇宙过程",并不可取。虽然《天演论》翻译的早期阶段,严复曾经质疑赫胥黎,认为应当将伦理从社会进化体系中剥离开来,并反对从道德主义衡量社会进步,但他后来对此做了修正,不仅认识到伦理与宇宙进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主性。因此,不能认为严译《天演论》,就是为了赞同斯宾塞的社会学说,而排斥赫胥黎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日记》中"濯足"之意为何,自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性生活"说以来,一直争论至今。论辩双方却因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使得有信服力的结论难以达成。本文拟从从学术考证和田野调查两个方面考辩,将鲁迅"濯足"放置于当时的时代社会风俗之下,意在证明鲁迅日记中的"濯足"别无他意,今人的揣测有误解之失。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时期,海克尔的许多著作被译成中文,他的学说被当作"科学"与"理性"的化身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新派人物宣传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思想武器.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思潮转换的影响,海克尔的学说也曾饱受讥评,其影响也逐渐退出了中国思想界.海克尔及其学说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两个阶段在学理层面上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一《论睁了眼看》作于 1 92 5年 7月 2 2日 ,初刊于是年 8月 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 38期 ,后收入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 ( 1 888— 1 976 ) ,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 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 ,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缺陷 ,中国人不但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 ,而且善于…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间复年青作家的信中,曾提出艺术创作“不必趋时”的重要见解。他说:“我的意思是: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自然更不必硬造一个突变式的革命英雄,自称‘革命文学”。这里,鲁迅显然不赞成文学艺术的趋时倾向,反对某种意义上的趋时文学。但是,当我们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著述时,却发现,鲁迅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趋时文学辩护。他在《趋时和复古》中,反对林语堂讥笑进步文学为“趋时”,反对抬出刘半农作为打击“趋时”的神牌。鲁迅指出,刘半农在青年心目中所以有地位,并不在于他的“复古”,而在于他的“趋时”,他正是一个以“趋时”而出名的人。五四时期他作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时,有一部分人“毁之为‘趋时’”,后来时代前进了,这谥号也随之消失,而他自己变成干干净净的名人,于  相似文献   

12.
刘歆立 《天府新论》2007,4(2):147-149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鲁迅最难阐释的小说文本之一,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一方面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与《浙江潮》关系密切,连续发表了四篇作品。对此,他的留日同学沈瓞民作过这样的说明:“鲁迅是浙江人,……他的好友许寿裳是《浙江潮》编辑之一”,因而“积极支持《浙江潮》的出版”。若以籍贯、私谊作为“热心协助,写稿支援”的说明,则鲁迅在东京出版的《河南》上写稿(而且多于《浙江潮》),就难以解释了。本文拟钩稽史事,论列鲁迅与《浙江潮》的关系。从中可以明白,鲁迅旗帜鲜明地站在刊物内部的革命、进步力量的一边,参与留学生中的革命和保皇、爱国和卖国的斗争,他以  相似文献   

14.
鲁迅"魏晋文章"风格的形成,源于他早年在越地对"魏晋文章"的喜爱.章太炎则提升了他对"魏晋文章"的自觉,并以一种既严密锋利又博大深厚的文风,影响到鲁迅对于"魏晋文章"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说来,以摩尔根学说为代表的进化人类学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和推动下诞生的。尽管摩尔根与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但这并不影响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进化和社会进化作为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摩尔根甚至用达尔文的语言来评价人类逐步排除直系的和旁系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从  相似文献   

16.
易卜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他的剧作在当时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斗争中,起了不小作用。但真正理解易卜生、正确评价易卜生、将易卜生思想中有价值的东西掘深、开阔并发扬光大的,却几乎只有鲁迅一人。一五四运动前十多年,当中国还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就已经向中国读者热情地介绍易卜生了,他是易卜生的最早的介绍者,在一九○七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两文中,介绍了易卜生和他的著名剧作《人民公敌》。鲁迅这  相似文献   

17.
孙尧天 《文史哲》2023,(2):31-43+165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于一九一一年冬天用文言写成;刊于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的时候,编者恽铁樵不仅在文中加有十几处圈点,篇末附以赞评,还将它登在卷首,以示推崇。当然,恽铁樵不过从文言着眼,崇尚其“词章”罢了,还没有看出闪烁在这篇小说里的真正灵光。 鲁迅曾说:“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象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天真”的《怀旧》以它向现实“攻一通”的深刻主题和高超的讽刺艺术,体现了伟大的鲁迅以他从文的第一步,就向封建阶级以及它所统治的黑暗社会举起了战斗的投枪,从而不仅使我们窥见了鲁迅探索人生道路的早年轨迹,还找到了一些形成鲁迅小说艺术风格的最早渊源。 《怀旧》写的是“私塾里的事情”,它通过一个九岁孩子的目光,以第一人称的写法,用一个  相似文献   

19.
鲁迅早期的重要作品是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是以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卓越成就而奠定了他的文学家的地位,并以此为世界所知名。但是鲁迅的创作小说,并不自提倡文学革命后的《狂人日记》始,早在1911年冬,他就曾写过后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文言体小说《怀旧》。《怀旧》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以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论法家     
文化革命的伟大先驱鲁迅,前期是一个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大革命失败后发展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早年就反对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后期鲁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把对儒家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