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白红义 《南京社会科学》2024,(3):100-108+122
新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活动,有些事件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会成为影响新闻业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重访“关键事件”这一新闻学概念的提出以及在现有研究中的使用情况,本文尝试发展一种以关键事件为方法论的研究策略,并称之为“事件新闻学”,意在强化事件在新闻学中的理论意涵。一方面,深化对事件性质的理解,跳出危机事件的窠臼,探讨更多面向的事件类型;另一方面,创新对事件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在过程、结构、关系等多个维度中考量事件。“事件”是一个很好的透视新闻业变迁的视角,把它作为一种新闻学研究的方法论还需更好地把握关键事件的内涵、定位、类型,并且探索适配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使得关键事件这一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学事件论是对文学为何和文学何为两个基本问题的最新回应。文学事件有双重面向:一者指向文学本体,试图阐明文学何以作为文学的生发及构成机制;一者指向文学功能,重在揭示文学如何发挥功效以及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前者重在文学的事件本体特征,强调文学作为事件的独特性、差异性及无限生成性;后者倾向于文学的施事效力,探求文学如何施事及其施事效能的多种类型。从本体与功能两方面切入文学事件,超越了将文学等同于文本或结构的传统做法,在本体与功能互相生产的动力循环链中,文学事件的内涵也得到彰显。虚构是文学事件存身的过渡空间,以语言的爆破效能双向生产着文学的本体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军事全权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19日,出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由争取战胜日本转向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的需要,又迫于蒋介石、何应钦与史迪威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史迪威被召回。这就是台湾及国外一些史学家所讲的“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美国对华政策战略目标发生转变,也是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的又一次暴露。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认为蒋史矛盾是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之争,却忽略了何应钦在引发“史迪威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事件本身及何应钦在其间的作用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4.
韩旭 《社会科学家》2024,(1):124-131
律师执业中遭受侵害事件近年来不时发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通过对国内律师在执业中人身权受侵害的38例事件的实证研究发现:涉众型案件、婚姻和家庭等领域律师最容易成为受害对象,发生在法院内部或者法院门口的袭击事件占有相当比例。对方当事人、法院法警和本方当事人是侵害律师的三大主体。赤手空拳进行殴打是侵害律师的主要方式,遭受轻微伤和轻伤的损害后果占比较高,律师受侵害事件分布范围较广。有效遏制律师受侵害事件发生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培育公众的法治信仰和对律师地位作用的正确认识;二是律师言行上注意避免激怒对方当事人并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对本方当事人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三是法院应加强对律师人身安全的保障;四是完善律师人身安全保障的法律制度;五是将律师人身安全保护纳入培训内容,尤其应注重警示教育、人防和技防等措施的落实;六是律师协会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帕奈号"事件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一桩恶性事件,其目的是用火力侦察的手段试探美国对其扩大侵华战争的反应.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应是激烈的、愤怒的,其严重程度足以引发一场战争.然而,美国最终对其采取了温和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是:罗斯福总统不愿采取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措施;当时的公众舆论也不利于美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孤立主义者有效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担心此事件会影响美日贸易.这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在日本扩大侵华战争面前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1044年北宋政府对一批在进奏院内饮酒聚会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史称"进奏院狱"。进奏院狱成为北宋庆历年间的重要事件,《宋史》认为这一事件的实质是"君子""小人"之争;当事人苏舜钦对"进奏院狱"的追述在不同时期不完全一致,但更倾向于人际关系之争;庆历之际士人对"进奏院狱"评价不尽相同,但是以"朋党"思维解释这一事件逐渐成为主流。"进奏院狱"在传播过程有被过度政治化阐释的倾向,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也成为宋史研究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7.
张虎彪 《兰州学刊》2010,(9):115-118
中国公众的环境维权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合法性等诸多困境。本文以厦门PX事件为个案,首先对厦门PX议题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描述,然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厦门PX事件是如何超越合法性困境的?本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解释:一是与目前中国的环境政治格局中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型有关;二是科学家、时评作家和媒体在PX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三是厦门市民在PX事件中所使用的策略。厦门PX事件的合法性困境的超越虽然还不具有制度层面的意义,但仍可窥视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诉讼程序的合法性既不来自对确立诉讼程序法之立法程序的正当性的信仰,也不来自主权者的意志表达或命令;自然法抽象原则也不能自动推演出诉讼程序基本规则的内容。诉讼程序的合法性来自其固有的对事件和规范的话语整合功能。然而,诉讼程序的合法化并不必然地以其固有的合法性为起点或依归,其合法化是一个历程,有两种力量会促就诉讼程序的合法化轨迹:一是内在事件对诉讼程序规则的挑战;二是外在事件对诉讼程序规则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动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南方论刊》2010,(7):30-32
理解是和谐的基础。当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文章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受动于五大心理因素:一是基本需要受到威胁;第二,群体偏见大量存在;第三,从众心理的本能影响;第四,信息传播失真挥之不去;第五,集群心理难以消除。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需在理解其内在心理动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百杰 《理论界》2010,(10):14-15
维护秩序是法律的使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损害,标志着社会运行的某一局部出现了问题。这一前设决定了群体性事件必然是法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法律无疑是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共福建省委成功地领导了一场震惊全国、轰动海外的厦门破狱事件.长期以来,党史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厦门五·二五破狱"是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的产物."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参加组织与领导这  相似文献   

12.
理解与解释:新闻文本的诠释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作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和文化思潮,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诠释学用以理解和解释文本和一切可以视为文本的事件和活动。本文试图将新闻作为考察对象,运用诠释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解释。新闻报道产生的过程有两步:第一步,从事件文本到新闻文本,记者从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观察理解,到对所理解的现象或事件以报道的方式做出解释;第二步,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无论是对事件文本还是对新闻文本的理解,都是诠释者从自身特定的处境出发所做出的理解,任何诠释者都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历史性存在去理解和解释事件文本和新闻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玮  张小林 《学术探索》2011,(6):115-118
以东日本地震及海啸事件为例,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网络舆论传导特征及其合理表达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网络舆论表达与引导途径。包括及时发布事件一手资讯,表达相关部门权威声音;加强对民生与社会责任的担当;重视对突发自然灾难事件中人道主义关爱与团结聚焦;利用网络舆论焦点时机,加强有关基础科学知识普及;重视灾害事件中心理抚慰和援助引导。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事件与历史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事件从属(或指向)过去,而历史性事件则从属(或指向)未来。历史性事件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三个特点:目的性、计划性、可实现性。历史性事件以一种普遍性方式凸显了人与历史之间的本质关系,凸显了人对自身命运的永恒焦虑。历史性事件之于人首先是一种命运的召唤。人性和自由虽然不能在历史事件中显现,但却有可能在历史性事件中实现。思考历史性事件较之于研究历史事件具有更大的难度,它构成了对历史学家现有能力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黄瑜  熊凯 《青海社会科学》2007,1(1):122-126
黑格尔的哲学是奠基在否定基础之上的。对他来说,死亡是创造性的,它是精神在其每一步辩证形成前的必然效应,也是迈向绝对理念必然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样,对于个体来说,死亡就不仅是对其自然生命的否定,而是达到伦理实体性的终极途径;家庭成员通过葬礼的形式将意识的东西添加进去,而使死亡成为一种精神事件、一种伦理事件。黑格尔的这种死亡观念构造出绚丽的伦理之韵。  相似文献   

16.
在距今一百一十年前的一八七五年春天,云南西部边境的景颇族、傣族、回族、汉族民众,在中缅商路上的小集镇蛮允,奋起抵抗英国陆军上校柏郎(H·A·Bromne)“远征队”的入侵,击毙了侵略分子马嘉理(A·R·Mrgary),打退了侵入我国边境的柏郎武装部队。这一事件,是云南近代史上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第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后果和影响,我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对腾越(今腾冲县)和蛮允(今盈江县芒允区)的抗英历史遗址作了考察,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突发环境事件的协同治理是突发环境事件跨域性和全流程治理的需要,是对突发环境事件多类型和多领域发生的现实回应,也是推进环境治理与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突发环境事件的协同治理仍存在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流程对接存在缝隙、社会参与能力有限和责权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仍需加强专项污染防治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衔接,增强治理法制的协同性;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韧性治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增强治理系统的适应性;积极完善社会参与和专业性人才建设,增强治理力量的社会性和科技性;优化突发环境事件治理的组织体系和权责设置,增强治理机制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生成和消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往往会充斥某种谣言,谣言是一种未加证实的传闻,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激化和点燃效用。谣言之所以能在群体性事件中盛行,主要源于转型期间特殊的社会情势激发了民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民众的从众心理以及事件本身的起因,深究之,民众不加辩解地选择相信谣言并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主要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诉求的表达。要想消解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除了及时客观全面公布真相和排除涉事一方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公布权利之外,还要对造谣者和恶意传播者给予法律手段上的规制,更要依赖于社会公平环境的形成和公权力运行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将大米列为战时违禁品而阻止中国南粮北运,是中法战争后期法国用以胁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的海盗行径之一,它不但直接影响中国漕运,而且损及列强利益;不但破坏主权国家的尊严,而且践踏国际准则,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本文试对这一未曾引起学术界注意的事件作一探讨,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手段和政策。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工作介入时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手段是有效的消除疾病的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需要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合作与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使缺乏制度嵌入的群体茫然失措形成社会风险 ,社会工作的事前介入通过制度建构为公众构筑安全网络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惯习的解构 ,社会工作的事中介入协助人们建构新的惯习 ;以社会工作的事后介入来形塑新的场域 ,弥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各类场域所形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