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品异质性、成本差异与不完全议价能力企业技术许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包含产品异质性、研发溢出、企业吸收能力、创新规模、创新后企业间成本差异以及创新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等现有文献中多数可量化参数的多阶段博弈模型,力图统一关于创新企业技术许可而出现的多样性结论.研究结论表明:1)当创新后企业间成本差异足够大时,创新企业存在垄断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可能被产品间足够大的异质程度所打破;2)创新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的作用不仅在于"数量"(许可得益大小)上的获得,更在于"质量"(许可方式)上的选择.3)R&D溢出、吸收能力以及创新规模通过对创新后企业间的成本差异起作用,间接地对企业的技术许可行为产生影响;4)创新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并非在所有由成本差异和产品替代程度所构成的区域内都对技术许可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在创新后企业间成本差异较小时,不管创新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和企业间产品替代程度如何,产量提成许可总是最优;而在成本差异和产品替代程度都较大时,固定费许可最优.但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内,最优的技术许可方式随着创新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从产量提成许可转向固定费许可.  相似文献   

2.
实践中,技术拍卖常常采用固定费(英式)拍卖,报价与技术的产出无关.把技术的拍卖价格与其产出联系起来,提出了两部制拍卖机制,即获胜者要支付固定费与提成.首先,作为比较基准,分析了固定费拍卖.其次,分析了独立私有价值情形的最优两部制拍卖机制,每个企业直接报告自己的成本,成本最低的企业赢得拍卖.最优拍卖的固定费与提成由企业报告的成本决定,并且无需设定保留价格.与固定费拍卖相比较,两部制拍卖能够带来更高的期望收益,以及更高的拍卖成交率.  相似文献   

3.
考虑一个由一家在位许可企业与多家寡头企业组成的网络产品市场,分析当产品具有网络效应时在位许可企业在固定费许可下最优的许可证数问题,证明在位企业是否进行许可、进行独家还是多家许可受到网络效应强度、市场容量、市场集中度、研发效率的影响。当市场容量较小时,在位企业将垄断;当市场容量足够大时,许可总是最优的--若网络强度较小,无论市场集中度如何,多家许可均优于独家许可;若网络强度适中,对市场上具有研发潜力的企业都进行许可较优;若网络强度很大,在市场集中度较大时,多家许可优于独家许可;若市场集中度较小,则进行独家许可还是多家许可取决于发放许可证数。另外在许可企业不能实行价格歧视时,最优的固定费随着受许企业整体研发效率和许可证数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固定与比例抽成技术许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量竞争模型,考虑技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情况下,当企业拥有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时,对固定费用和抽成许可这两种技术许可的定价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发现,如果企业收取固定技术许可费用,则当在非剧烈创新下,只有当创新幅度较小时,创新企业才愿意进行许可技术,并且最终的许可费大小由两个参与企业通过讨价还价博弈确定.如果企业选择产量抽成技术许可,在非剧烈创新情况下,抽成比例的大小与产品有无网络外部性特征无关.在非剧烈创新条件下,对创新技术拥有企业而言,产量抽成许可方式好于固定费用许可方式.  相似文献   

5.
管理激励和最优技术转让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成本节约型创新技术可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获取巨大收益.一个外部独立的研发机构的收益通过许可其创新成果给生产企业来实现.本文通过对管理激励条件下的许可转让形式的比较得出了与前期的研究相异的结论,发现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影响着专利技术转让方式的最优选择问题,在具有不同成本的双寡头垄断形式下,对于专利所有者来说.许可给双方企业创新技术不再是最优的,且技术创新效果适度时,专利所有者可以设计合适的单位许可费比例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专利联盟在累进创新条件下对企业研发的影响,构建一个描述企业研发强度随已产生专利数量变动的动态博弈模型.在比较无联盟和有联盟两种情况下的专利竞争模型和马尔可夫完美均衡模式的基础上,得出联盟对企业各阶段均衡研发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许可费和联盟规模对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联盟的存在解决了专利丛林问题,在联盟形成前各企业均衡投资水平逐渐提高,并在联盟形成后企业保持稳定的研发投资动机;许可费越高(低)被许可企业的均衡研发强度水平越低(高),且联盟存在一个最优许可费,使成员专利价值和研发强度达到最大化;规模较大的联盟对潜在成员的研发激励效果更持久,规模较小的联盟激励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7.
在创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许多企业会将部分研发模块外包,而接包方能力水平和成本信息的不对称,会给发包方带来收益风险。对此采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信息甄别模型,将研发的接包方分为高成本系数和低成本系数两类,由创新企业设计包含固定支付和收益共享系数两个参数的外包甄别契约,来推断其真实能力。通过考虑创新研发成功的概率因素和技术成果转化后的市场收益分成,以激励接包方做出最优的努力。研究结果表明:高成本系数接包方的收益共享系数将被向下扭曲,低成本系数接包方既获得了保留效用,还会得到额外的信息租金;契约中两类参数的取值受到不同类型接包方所占比例的影响,随着市场中高成本系数企业数量的增加,发包方的期望收益降低。  相似文献   

8.
纵向研发合作中的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针对有一个下游垄断企业和多个上游寡头企业组成的二层市场结构,对上下游投资、下游研发的合作模式提出了一种收益分配机制和两种成本分担机制。在收益分配机制中,采用逆向归纳法得到了产量、价格和收入的解;在成本分担机制中研究了研发资金的限制、联盟规模、成本分担系数等,得到最优的研发联盟规模为只有一个游企业等结论。最后对收入比例分担方法和固定比例分担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减税降费是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基于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减税降费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以及政策转变与影响的异质性,发现:(1)减税降费力度的提高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激励作用显著;(2)减税降费通过人力资本激励和创新激励两条路径为企业增效提质,进一步从员工规模、职工薪酬和研发投入等方面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分两阶段考察,由碎片化向普惠性的政策转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规模、行业、产权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绿色环保产品价格过高,阻碍其成为主流消费品这一现实问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探讨零售商向负责绿色研发成本投入的制造商提供不同联合研发契约时的供应链均衡策略和协调问题。以零售商主导的双边垄断型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产品绿色度水平、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需求的基础上,分别探讨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和两部制契约对绿色产品需求、供应链成员利润及渠道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本分担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Pareta改进;一定条件下,两部制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双赢,并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此外,虽然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并不总是会带来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但却总是会使得绿色供应链的利润提高;并且较高的消费者环保意识将激励企业追求一个较低的绿色成本系数,从而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