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月刊是继<小说月报>之后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是集创作本体、学术本体、批评本体为一身的优秀文学期刊.经典性的文学篇章、有影响力的文学观念、多视角的文学批评,使<文学>月刊享誉20世纪30年代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在话语转型的大环境中,文学“人民性”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淡出理论研究的视野。文学“人民性”问题的当下思考和讨论,继续着对“人民”含义的原初理解,同时,频繁更新的社会现实及文学现象之下,对“人民性”的理解一反其宏观群体价值定位,而趋向了对“民本”、“边缘”等个体价值的发现和强调,甚至由此过渡到将文学的“人民性”直接等同于文学形式层面的边缘性。对此问题的多元思考与其较强的理论概括能力和穿透力不无关系。同时,文学“人民性”的当下涵义是多元的,包含文学的“普世情怀”及文学的“本体性”两个基本层面。若将之形象化理解,则是文学亘古不息的炽热激情与其边缘理性之间矛盾却又幻彩纷呈的映照,体现了文学“慰他”与“慰己”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3.
近读重庆工商大学刘静先生新著<新诗艺术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全书22万字)着重对"九叶"诗群、左翼诗歌与"纯诗"派的流派考察,觉得别有新意,概言之:流派视角的新诗艺术解读,虽然没有体系完整的理论建构,但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因为流派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相互印证,从而得到有历史纵深感的创新阐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5.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学者关于“体验”的深刻认识,对辨析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本体性很有启发。可以从真实性、话语体式、言说方式的视角来审视作家的体验对中国现当代散文本体性建构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表情性的审美诉求,是现代散文在颠覆古代散文审美价值之后所建构的全新美学意蕴;散文形式的本真表情性,表现为一切形式的整体寓意与诸多形式中赋予主体意象以抒情指义,即“人的发现”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呈现。  相似文献   

8.
散文研究严重滞后于散文写作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对此,作为长期从事散文写作和研究的梁向阳先生自然也是清楚的,但他还是勇于挑战并尝试攻克这一来自上个世纪的学术难题。他近期出版的学术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是积多年散文写作经验和研究心得的厚积薄发之作,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用本体论方法认识事物的本原和本性,将从诉诸事物本身的终极存在的意义上廓清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本体论方法对文学研究的有效性表现在在"思"的层面上聚焦本体的方法论指归,在"言"的层面上把握文本结构谱系的技术设定,在"诗"的层面上思辨文学存在方式背后的本质意义与价值,解答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政权林立,其中多个政权为非汉族的北方民族建立。在民族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的当今,北朝文学的研究理应受到关注。但在一般学者的观念中,北朝的民族文学,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言说,于是研究也就一直很受冷落。高人雄教授的专著《北朝民族文学叙论》改变了这种状况,因此可以说,该著是北朝民族文学研究之拓荒。  相似文献   

11.
陆士清是普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是提高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带头人。他搞华文文学的普及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搞华文文学研究的提高,则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的《探索文学星空——寻美的旅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华文文学作家作专门性的研究,把作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为华文文学大家写评传;三是注重问题意识,揭露和揭示了华文文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一书,从"中国想象"的角度来解读五四儿童文学,独辟蹊径,探究了五四儿童文学参与中国新文学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实践,深化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论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是亲历和见证了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历史现场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早期的领导人。反思瞿秋白蔚为系统的五四新文学论说,以及他一系列关于五四新文学的回忆与观照,不论从五四新文学史观生成的角度,还是从还原历史的现场感的层面,对于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学的时空错位、泛文化现象、面相多元与革命史意味的演义与提纯等问题,都相当有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繁荣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丰硕灿烂的成果。西汉文学阐释了这个辉煌伟大的时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崇伟巨丽的宫殿。要对西汉二百余年的文学发展规律加以整体总结与阐释,需要相当的勇气与功力。王长顺教授的《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无论在学术视角、研究方法,还是学术建构上不乏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 ,我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一大成果就是把文学的特性界定为审美意识形态 ,但由于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解的偏狭 ,造成其整体内涵的缺失。生存哲学的兴起 ,为全面把握审美意识形态提供了哲学基础。从生存本体出发 ,文学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个体生命活动 ,基于此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个人的个体性和人类的普世性的统一 ,文学将由此获得更贴近其本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说文学"与"尔雅学"、"广韵学"鼎足而三,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中的显学,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说文学"再度繁荣和辉煌,相关专著近百种,研究视域不断扩展创新:从《说文》总体研究、部首研究、六书研究、声韵研究、词义研究、注疏研究拓展到《说文》与古文字研究、《说文》方法论研究、《说文》的文化学视角研究等,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进展;在"说文学"资料汇编方面,董莲池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网古罗今、嘉惠学林;在"说文学"学术研究史方面,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体系完备、论述简赅;而黎千驹先生的《说文学专题研究》则是一部贯通古今、史论结合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今年适值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已陆续展开。但对我们这些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人来说,纪念五四,首先想到的是五四文学。这并非有意忽略1919年5月4日的那场学生运动——恰恰相反,那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所承载的热情与诉求,已经像遗传密码一样进入了我们的血液,时常吸引我们悄然反顾。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我们尚无法从学理上对这场运动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所以,我们选择了五四文学作为讨论的对象,并谨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新文学先驱者们的景仰和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敬畏。  相似文献   

19.
曾礼军《宗教文化视阈下的〈太平广记〉研究》对《太平广记》的宗教特性探讨具有集大成之功和纵深开拓之效,从宗教文化视角对《太平广记》的编纂成书和小说文本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视野开阔,开拓了《太平广记》研究的新局面。全书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学术特点:独特的文化视角,扎实的文献基础,新颖的文本阐释,开阔的学术视野,求精的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20.
赵炎秋教授的著作《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分为三大板块,贯通西方文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立足中国的学术立场,对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的批评与反思;以深入浅出的论述、明白晓畅的文字进行文本解读;从具体的阅读中砥砺心智,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简要论之,该著跨越中西,沟通古今,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