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年代,凯恩斯从批判萨伊开始,导致了一场所谓“凯恩斯的革命”,一度盛极于世。70年代末,在美国又兴起了供给学派。恰恰正好是以“萨伊定律”为理论根据,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了全面否定。这样就在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流派之间的一轮更替:萨伊--凯恩斯--供给学派;而在理论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萨伊定律”--凯恩斯经济学--“萨伊定律”的循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分析和评价萨伊的经济思想,既是深化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需要,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否定了萨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性的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萨伊对这种生产方式一般性规律的揭示就毫无价值.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马克思对萨伊关于社会经济特殊性理论的批评取代了对其理论的全面评价.而从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更为深广的视野着眼,萨伊经济思想的内在价值是不难发现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人收入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西方经济学家斯密、萨伊、马歇尔等都论及按生产要素分配。马克思也曾分析过生产要素范畴。当今,人们对生产要素范畴有了更宽广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必然的。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否定了要素分配论。  相似文献   

4.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溯源与批判陈孝兵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中,充分就业是"交换经济"的常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架自行调节的机器,可以解决任何矛盾是既定的前提。传统经济学家们正是依据这一前提,从萨伊定律、利息率自动调节理论与工资...  相似文献   

5.
需求定律作为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关于需求定律是否一定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消费者需求曲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对Marshall、Hirshleifer、Alchian、Coase、Friedman、张五常、汪丁丁、王则柯等相关观点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探索其分歧根源,并通过商品需求和价格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得出两类不同的需求曲线,其中需求定律为一条仅考虑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必然向右下方倾斜的"理想中的需求曲线",而现实经济体系中的需求曲线,是包含价格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呈现出向下、向上、垂直,甚至任何二维曲线形状。  相似文献   

6.
需求定律、供求分析和一般均衡理论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但这三大组成部分都存在严重问题.首先,需求定律只是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导出的公理,体现的是数理逻辑关系而不是行为逻辑,从而忽视了人类偏好的多样性和内生演化性;其次,供求关系仅仅反映社会经济之间的表象联系,难以深入到现象背后的实质,从而无法发现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一般均衡是基于不现实的逻辑前提和严格的形式逻辑得出的,根本上缺乏经验事实基础,从而无法解释个体互动或市场竞争过程.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它是以高度抽象的形式理性为基础,以高度数学化的形式逻辑作推理思维,而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理性和行为逻辑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7.
邢丽  陈龙 《中国社会科学》2023,(2):57-77+205-206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宏观财政政策逻辑,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创新。尽管“凯恩斯传统”和“非凯恩斯传统”观点差异很大,但其政策基本目标和方法论基础大致相同,构成了传统的西方宏观财政政策逻辑。当前,这一逻辑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困境。而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恢复供求平衡和潜在增长水平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未来潜在增长率,实现了由西方传统逻辑到新逻辑的转变。需要强调的是,在新逻辑下,形成财政政策新范式需要重新认识财政赤字的性质与合理规模、政府债务的作用及风险衡量标准、减税降费的空间及作用、需求管理的方式和重心、政策成本和效率等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8.
对共产主义的过度人学化理解、缺少天道的中国传统的人学实践观、缺少真理精神的技术崇拜,三者相互激荡———激起了带有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人学泛滥,造成了对人自身有限性的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缺乏以及终极关怀的普遍失落。历史和逻辑都证明:任何从人出发的活动因为都是有限的,因而无法唤醒人对自身有限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一种终极关怀。这就需要一个跳跃,永恒的东西通过它成了给予人的"自身显现者"———形上对象。形而上学与终极关怀的建立都以这种形上的维度为基础,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从人学过渡到形而上学的重建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翡翠作为一种商品,近年来其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按照品质因素定级法划分出的一类“上品”属高档翡翠,其消费与价格具有典型的炫耀性商品的经济学特征,即有违反需求定律的价格与消费特征.通过对高档翡翠商贸状况的研究,发现其中受“炫耀”因素影响的收入效用是其违反需求定律的主要内在因素,因此,这一因素可以在定价策略及市场引导中加以利用,以促进市场的有序性和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乘数·加速数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思想渊源西方经济学家探讨经济周期现象是从19世纪初期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战开始的。以李嘉图、萨伊为代表的一方,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极力否认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西斯蒙第、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另一方,从小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利益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其中马尔萨斯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经济危机,成为后来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立足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活跃时期,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原因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1936年,凯恩斯发表《货币、利息和就业…  相似文献   

11.
“需要”是消费的直接动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需要”的究诘.由于消费社会要么被视为一种“全面异化”的社会,要么被看作是被符号所统治的社会,故而对“需要”的分析也存在着两种相应的批判理路:一是异化逻辑,二是符号的差异逻辑.前者力图以“真实需要”代替“虚假需要”,但因其抽象的人性假设而使自身的批判力度趋于弱化;后者虽揭示了消费社会境域中“需要”的意识形态本质,但却全面否定了人自身的需要.就本质而言,两种逻辑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观照,后者正是“需要”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抛弃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2.
张贵红  郭明哲 《理论界》2012,(11):104-106
阿姆斯特朗等人反对以刘易斯为代表的自然定律的常规理论,提出了形而上学的自然定律观,将自然定律看作一种必然的关系。然而,形而上学定律观也遇到了许多批判,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其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通过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发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以个体的最优持币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具备了一定的微观基础,但其微观基础是不充分的。新兴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显示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焦虑”与后现代性“肉欲”双重压力下,如何讨论人文精神?本文探讨了有限性视域构成性,即具体而实在的生成性,人文精神的理性与非理性,如何在精神的活动中通过理性而阐明而理解,而理性之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的运动则揭示了自身的可理解性。在人性、认识能力和生命等主题中,有限性的人文精神在西方近现代化中具有构成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读萨缪尔森--兼论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是由斯密创建的,经历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等阶段.本文对萨缪尔森的综合进行了批判,认为他的"新综合"是马歇尔体系的翻版,是一种病态的体系,他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是失败的综合.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对象、问题及其分析思路都需要改变.因而引入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于考察留守儿童与亲子分离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克服静态的定量调查及其分析所面临的桎梏.在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呈现一种“反埃里克森定律”的现象,应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伦理与西方中心论——发展伦理学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身份并不是西方中心论的必然条件,但目前的西方发展伦理学在本质上仍是西方中心论的."神圣古希腊"是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作为一种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作为西方历史、精神和逻辑优势论的统一,西方中心论是对东西方关系、西方文化自信的扭曲反映.没有对西方中心论、种族中心论的超越,也就没有发展伦理学的真正合理化.对"发展"本身、"伦理"本质及"学科"建构方法进行深层反思,是发展伦理学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重要知识基础.确立全球视野、推进感性交往、加快自身发展,是应对西方中心论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也要避免走向东方中心论或其他类型的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  相似文献   

18.
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凯恩斯以后的交易性货币理论、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和货币需求的消费者需求理论的演变进行了总结;然后从开放条件、金融创新以及货币政策这三个角度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提出了对中国货币需求研究和货币政策实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