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李贺诗的主体精神王佃启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作家的主体性和作品的主体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品的主体精神,是作家主体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投射;而作家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作家在创作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性。或许是由于某种社会或政治的条框束缚太...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的特征上.在总体上,莫言作品的普遍肌理和形式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体生命精神的喷涌在作品中处处留下了"旋涡"式特征.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理论主张与作品实际往往不一致。在批评方法上 ,如果仅仅以作家的理论主张阐释其作品 ,或在作品中寻找一些例证印证作者的理论 ,势必造成某些误读 ,忽略了创作主体与创作过程之间的复杂性。汪曾祺对小说创作的审美主张是“真实”与“和谐” ,实际上其作品在大量“真实”的背后 ,还有长期被掩盖的“失真” ,在被认为“和谐”的旋律中 ,还有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4.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 ,文学是作家生命的体验和生存状态的展示。源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滋生的苦闷情绪 ,是作家创作的元初动因 ;作家创作的风格外象 ,是其生命精神的直观展现 ;“心斋”“坐忘”的静观方式 ,是对生命本体力量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凭个人感受和天才在创作”的作家,她创作的题材、作品的形成以及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情感的支配和创作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她的性格与其创作存在着一定的同构效应。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在经历、思想和创作上都异常复杂的作家。他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探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从作家主体感受的狂欢、作品叙事节奏和力量的狂欢、作品人物性格的狂欢三个方面探讨陀氏及其作品的狂欢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气质很重的作家。尽管她在小说中,常以一种清醒到近乎冷酷的态度来俯视乱世人生;但是,透过她的叙述可以窥视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以及弥漫于作品中几乎一成不变的悲凉氛围,读者似可感受到,作家心灵中的阴影无时不在作品中游荡。本文试对创作主体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做一个探索性的解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距离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自身必须在生命的体验与心理超越之间、在功利与超功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创作主体与客体必须在时间、空间,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生命的体验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若沉醉于生命的体验之中不能自拔会阻碍创作主体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人皆有功利之心,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纯然超功利的创作,而急功近利往往又会使作品流子浅薄与浮躁;时间、空间的距离常常使得创作主体对世界人生的认识更为深刻、创作主体自身的感情更为纯净,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抽象与具象的距离问题也是艺术创作中常遇到的难题。这种种距离的尺度通常难有一种永恒的标准,只能是创作主体在创作实践中自己去把握。  相似文献   

9.
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充分的能动性。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禀赋在创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他被对象主体——历史人物所限制时,必然发生创作上的矛盾。而创造主体与对象主体在创作中的碰撞与调和,则既构成历史剧独特的审美品格,也构成历史剧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则构成我们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及其悲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笔者认为,郁达夫在有限的文学创作中将生命的种种苦质现象诸如“忧郁”、“悲苦”、“颓废”、“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喧泄给人们,从而创造了一个充满主观病态的、富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苦质艺术景观。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1)作家自身对生命苦质具有独特的创伤经验;(2)作家在创作观上对生命苦质颇具美学偏爱与理性自觉;(3)作家在作品中对生命苦质情感显示主观泛情倾向。一般作家可能具备一、两个条  相似文献   

11.
血肉之躯在萧红的前期写作中是叙事的焦点之一,而在其后期作品中身体却在文本中隐去.由表现从主体中分裂出去的女性之躯到身体向主体的回归这一创作思维的变化体现了萧红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与创作历程中建构主体、认知自我的艰辛努力.从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的相互参照中,以身体为逻辑可以解读贯穿于萧红作品的这种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2.
以当代残疾作家为研究对象,指出在当代文坛残疾作家创作已经呈现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作群体,其创作展现的生存意蕴,值得我们去探究.论文以存在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以史铁生、张海迪、朱彦夫、阮海彪等残疾作家作品为例,分析残疾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指出残疾人的独特"生存境遇""自卑情结"交相作用于文学创作,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折射出独特的生命之光,并最终在文学领域寻找到了自我实现的领地.  相似文献   

13.
文学印象主义是近年来凯瑟研究的一个新声部,但文学印象主义的概念笼统、模糊。印象主义作家吸收了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后,在创作中表现对外界光、色等的直觉;注意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及这种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主体的情感状态,通过片断的印象来展现完整的世界。但关键的、至今被忽略的本质点是印象派绘画和文学印象主义的共同内核:二者都是画家、作家用其主体的目光去审视世界,作品是其主体生命、情感和审美的承载,是主体意识萌生的表征。凯瑟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描绘视觉状态下的色彩,都带有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包融了她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其作品所负载的意蕴和内涵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4.
透视刘亮程散文的哲学境界看他作品生命意识的彰显及精神家园的构建,通过解读其作品的生命意识,剖析作家的创作激情、风格与他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东北作家创作中的情义民风、乡土语言与文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着眼,以文化学理论为基本框架,详述了东北地域文化中情义民风的历史由来,其对东北作家文化心理的渗透及其在创作中的外化显现;东北地域语言形成的历史文化机制及其对东北作家语言思维能力和作品语言风格的制约与影响;东北地域文化中的语言、民俗、自然和人文景观对东北作家创作的文本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成着也局限着东北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思维的主要特征有直观性、连续性和概括性;主体思维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功能有对作者感受的影响,对构思的语言限定;创作主体的抽象思维功用是指导作家对材料的选择,约束作品叙事情节的发展,制约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影响作家内心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存有某种隐秘的同构关系。"水"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也是解读沈氏小说思想内涵的重要符码。"水"作为作品的主体意象,实为作家柔韧与刚强和谐一体的双重人格写照,亦与其文格交汇合流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初历史题材小说的主体呈现出间性趋向:作家主体与人物主体、叙述主体交互对话,作家主体与自然主体、世界主体和谐共生,对神秘因素及因果宿命等宇宙未知力量的发掘与复魅,以及对非理性主体的开掘与表现等.这既是文学观念和创作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时代思潮及新史学观念等影响所致.历史题材小说主体的间性趋向拓展了创作的题材领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形成了作品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复调艺术世界,但也可能会给创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