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历来把古汉语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一概而论,甚至认为它们“同源”。本文选取先秦十种典籍进行穷尽性统计,从结构类型、语法功能、语义类别三方面考察了五种附后缀形客词。认为这五种形客词后缀各有来源:如缀和若缀由动词虚化而来;然缀由指示代词“然”虚化而来;焉缀来源于然缀,但同时还受到语气词“焉”的影响:尔缀主要由指示代词“尔”虚化而来,同时受句尾语气词“尔”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还分析了这五个形客词后缀消长的原因。最后附录了附后缀形客词表。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观察语言现象: ①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老舍) ②他?头发乱稀稀的,脸上笑眯眯的,身上汗几几的。(曹禺) ③屋里精湿的,躺什么劲儿!(老舍) ④二小姐倒苗苗条条的。(朱自清) ⑤你又哭天抹泪的。(周立波) ⑥谁也不要叫张三喊李四的。(袁静) ⑦那何世雄满面红光的。(同) ⑧岗楼上手电打得一闪一闪的。(同) ⑨人家把我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同) ⑩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孙犁) ⑾什么事,要这么大惊小怪的?(夏衍) ⑿到处都是肮里肮脏的(袁静)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其著名小说《祝福》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地)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地)说。她讪讪的(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地)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地)走开……”  相似文献   

4.
河南方言的助词“哩”可以在多种句子中出现,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定语标记“哩”的来源,有人认为和普通话结构助词“的”来源是平行关系,有人认为来源于方位词“里”.定语标记“哩”来源于方位词“里”更有说服力.定语标记“哩”虚化为表确认的语气助词“哩”,这个语气助词和唐代表示夸张的语气助词“哩”无关;状语标记、补语标记“哩”分别来源于名词“地”和动词“得”.“哩”没有标句功能.  相似文献   

5.
结构助词“的、地”应该严格区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助词“的、地”尽管是两个词,但由于它们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又特别强,能附着在词和短语之后构成短语,并分别作定语和状语的标志(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用‘的”,状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用“地”),因此,二者作用特别重要,必须十分重视它们的用法。在“五·四”运动前,我国对结构助词“的、地”的用法,是比较模糊的,二者区分不很严格,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例子:①那宝玉才合上眼,使恍恍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悠悠荡荡,跟着秦氏到了一处。③宝玉听了此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③黛玉越发…  相似文献   

6.
“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被规定分别用在定语,状语之后和补语之前,年头不能说短了。语法书上这么规定,语文教师这么讲,报刊编辑这么用,……照说早该不成问题了。然而,至今除了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和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人而外,把“地、得”写成“的”的,仍然极为普遍。要把这三个字严格区分开来,看来容易,实则不然。吕叔湘先生就“的”与“地”曾发问道:“这种分别是不是必要?可不可以只写一个‘的’?”1982年出版的电大试用教材《现代汉语》(中册)的词类表里首先(就我所见)以“的”取代了“地”。至于“的”和“得”,吕先生认为“维持两种写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的”“地”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词,然而人们使用起来却常常出现错误。在许多情况下,究竟用“的”,还是用“地”?往往使人捉摸不定,感到很麻烦;容易用错,常常造成文字使用上的混乱。这多余的麻烦,人为的混乱,应该用“的”“地”合一加以避免。  相似文献   

8.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发展,在体词性结构+地构式中,助词地的意义也开始分化,由表状态发展到表方式、表数量、表时间和表列举等。无论是词尾地,还是助词地,其出现与发展演变的动因都是为了适应汉语状态表达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讨论假设语气词“呵”的形成过程。假设助词“呵”是古汉语“可”演化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可”是助动词,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演化为假设助词“呵”。在该虚化过程中,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重新分析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语的状语词尾"■"与汉语的结构助词"地"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是典型的状语标志。在很多情况下,朝鲜语的状语词尾"■"在汉语中经常对应于结构助词"地"。"■"与"地"的主要功能是,与前面的成分结合以后成状语,并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的不同点是"■"只能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后,而"地"则可以用在谓词性成分和体词性成分之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常见的。因为目前存在着各家之说,所以有必要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予以解说。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除了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之外,它在虚词上的主要用法就是作结构助词。“之”作结构助词“的”用法有三: 第一种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也容易懂,不作专论。  相似文献   

12.
对结构助词“的”的使用规律。从句子、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加以考察。“的”的取舍对句法、语义结构关系产生影响时,必须用“的”;对句法、语义结构的改变没有影响时,“的”的取舍由语用上的需要决定。“的”的取舍在句法、语义规则上具有强制性,在语用规则上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怀仁方言中结构助词“的”进行了探讨。“的”在怀仁方言中出现频率很高,放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可放在一些动词后表示“强调”、“应该”、“可能”等语法意义;也可与其他语气词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型  相似文献   

14.
<正> 先秦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祥之源,在这片汪洋浩荡的源头中,潋滟折射着当时人们对世界意义、社会秩序、生存方式等睿智的见识。这些见识经过不断地汇合、凝聚、升华,最后形成了一种二元交合型的文化精神①。这一文化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认为,它除了同先秦文化所发生的地理、经济、社会诸文化背景直接相关外,还同先秦人的“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有密切联系。本文目的就在于细致考察先秦格物致知的具体方式以及它是如何通过这种致知方式而形成二元高合型文化精神的。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局限于最近的感觉所及的环境,即人们能够思索的仅是他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或现象。”(《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各种思维的直观性,因此在观察事物、解释世界时,往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帮助,或者类比、或者附会、或者替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作“互渗律”的方式。他说:“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出发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  相似文献   

15.
以无义性、类化性、单向高搭配性为标准来考察近代汉语三音副词的后缀“里”,我们发现其来源于方位词“里”,其后缀化经历了由类词缀-准词缀-词缀的渐进的过程。单向高搭配性是词缀与类词缀、准词缀的共同特质,它蕴含了方位词“里”向词缀“里”转化的必要条件。无义性、类化性则属于词缀自身的特质,这两种特质使得词缀与方位词分化开来,“里”正式成为近代汉语里构词的词缀。  相似文献   

16.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学术界对它的解读或基于文献学的考辨,或立足解经式的探究,都为寻求"礼"的"源"与"流"提供了一个基本途径."思想基因"借入儒学研究①,无疑是解释方式的新尝试,把"礼"看作是儒家的"制度基因",似乎给人一种附庸"现代"的意味,缺失了原初"古典"的意义,那么寻求"礼与制度"的可能性关联就成了立论的基点.本文立足对"制度"这一现代政治学概念的引借式分析,来探讨"儒"礼"在发展中所彰显的"制度性"演变,解决对"礼"进行"制度化"分析的质疑,为中西哲学(或思想)存在着"家族相似性"提供一份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以……为……"兼语结构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从语义、结构和变换形式三方面对这一结构做详细分析。"以……为……"兼语结构有使令和认定两种意义;兼语和"为"的宾语比较多样,但这只限于表认定意的兼语结构,表使令意的却很单一;由于兼语的移位和省略,"以……为……"形成了四种变换形式,其中"以为AB"和"以为B"是促使"以为"发展为复音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释“寿”──—兼论中国先秦时期尊老敬老习俗江玉祥“长寿”在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中居首位,《尚书·洪范》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唐朝孔颖达疏曰:“五福者,谓人蒙福有五事也。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  相似文献   

19.
客方言并非完全来源于古北方汉语,客方言的形成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客家与畲族关系极其密切,其共同来源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重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中,“重商”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它的基本含义不同于近代的“重商”主义,指的是在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统治阶级的某些思想政治家,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也重视商、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并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或措施。这对于古代经济的荣繁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我们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