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欧耀泽仁,是在昌都地区昌都镇有自家楼房的农民.我家本来在昌都县柴维乡旺达村.全家共8个人.我是哥哥,41岁,和39岁的弟弟尼玛泽仁共娶有一个妻子加永泽措,她今年39岁.  相似文献   

2.
全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党的十五大已经胜利召开,作为西藏昌都地区参加十五大的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昌都。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昌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陷于被剥削和被压榨的痛苦深渊,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定。10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藏的东部重镇昌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昌都上空升起,昌都人民获得了新生。 西藏和平解放4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的  相似文献   

3.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是康巴文化的中心.300年前,昌都就有穆斯林繁衍生息,虽然他们屡遭劫难,但伊斯兰文化薪火传承,未曾断绝.时至今日,昌都穆斯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构成了昌都多元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本文首次全方位向读者介绍昌都穆斯林的来源与现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份较为翔实的资料,填补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5.
“朵麦基巧”沿革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昌都设置了"朵麦基巧"(昌都总管)这一行政建制.但学术界对昌都总管府的设立时间、管辖范围、历任总管情况及其政治、经济、军队、司法、邮驿制度等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文章在查阅大量藏汉文史料书籍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叫次仁罗布,就出生在拉萨的冲赛康,父亲解放前在拉萨的夺底电厂工作,母亲干点杂活.我们家那时12口人住在一起,因为父母都有工作,家里过得还可以.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是1971年11月参加工作的,在昌都工作了9年,然后调到西藏运输公司汽车一队工作.  相似文献   

7.
土呷 《中国藏学》2006,(1):60-69
本文通过在西藏昌都地区的长期实地调查,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对昌都历史文化的特点以及成因进行剖析,提出把握昌都历史文化的特点在于了解昌都特殊的封建割据地的特点和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特点,这也正是昌都文化多姿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揭开了昌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60年来,在中央治藏方略指引和区党委正确领导下,昌都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空前的热情投身到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幸福安康。文章对昌都解放6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对推进昌都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昌都解放以来,特别是实行民主改革以来,历届昌都地委领导团结带领昌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艰难创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区域经济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昌都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需要对区域经济发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文章运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提出了昌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旨在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昌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昌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土呷 《西藏研究》2016,(4):10-15
昌都卡若区具有5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西藏东部门户"之称,建城从初具规模迄今亦有570多年的历史,2014年昌都成为地级市,将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划为卡若区。通过大量藏汉文资料和实地考察,梳理还原昌都古城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昌都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申报昌都卡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昌都新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西藏的茶园开辟离不开昌都,那里保留着较多的茶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较好保护和传承。昌都的茶叶贸易历史和文化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推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必须重视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文化认同。结合茶马古道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中,可尝试"文化保护与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三位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土呷 《中国藏学》2013,(2):148-155
十世帕巴拉喇嘛充满传奇色彩,先经金瓶掣签被认定为九世帕巴拉喇嘛的转世,12岁时被迎请到昌都寺举行坐床典礼,20岁时因"康珠玛"明妃事犯戒被取消转世喇嘛的名号。此后他一边继续管理昌都寺,邀请高僧来寺讲经传戒,组织寺僧学习辩经,一边不改对藏戏、卓舞、《格萨尔》等文化艺术的爱好,并使这些文化艺术在昌都寺和昌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刘波  邹敏 《中国藏学》2012,(2):245-246
昌都本地的知名学者土呷(图嘎、土嘎)先生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研究藏学长达30年的西藏学人,他的新著《西藏昌都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昌都》),作为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献礼图书以及西藏自治区2010年的重点出版物,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昌都》系作者个人的研究总集,全书452页,约50万字。正文分12部分,对西藏昌都的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舞蹈艺术、民俗、旅游资源、地方志、《格萨尔》、政协文史资料、宗教、近现代知名人物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包括文化考察侧记性质的《昌都游记》与《随笔》。该著对昌都文化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可谓"西藏昌都文化史的小型百科  相似文献   

14.
援建和汉族移民贡献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是西藏昌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历史积淀的不足导致昌都本地居民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消费品等方面对内地汉族移民的高度依赖.而汉族移民的高流动性以及汉藏族群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又使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市场经济共同体之下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一种孤立、脆弱、不稳定的特点.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主观意愿、社交网络、文化认知和传统方面的区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昌都是西藏东部重镇。自吐蕃王朝崩溃后,包括昌都一带在内,各地方政教势力各据一方,自成体系,形成割据的局面。藏传佛教格鲁派形成以后,虽然达赖、班排两大系统成为西藏最大的两大领主,但他们的统治范围主要限于卫、藏及相邻部分地区,对昌都一带,1918年以前尚无政权隶属关系,仅有宗教影响和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共西藏昌都地委、《中国西藏》杂志社10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隆重举行《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出版座谈会,并藉此纪念昌都解放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在四川石渠、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等地区发现的大日如来造像按照组合形式的不同分为单尊、三尊组合和九尊组合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大日如来单尊造像主要出现在四川石渠地区,年代相对较早;大日如来和观音菩萨、金刚手三尊组合的造像至迟在赤松德赞时期已经出现,并且在各个地区都有流行;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的组合主要流行于昌都和玉树地区,年代大致为八世纪晚期至九世纪上半叶.八大菩萨有多种配置方式,系汉地对藏传佛教艺术进行变通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昌都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中央、自治区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从历史上看,昌都是康区乃至整个西藏的重要门户,地缘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因为此,昌都的贫困受到政界的极大关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每年拨给大量财政补贴和其他非常设的扶助资金(针对具体项目而划拨的计划外资金)。但是,我们也应知道,事实上过去的扶贫一直是从稳定的角度出发,从政治层面上考虑和实施的,脱贫与发展首先不被视为经济问题。深刻理解有关昌都的扶贫政策,发现其中有三点基本假定:第一,在各级政府执行扶贫工作任务时,贫困被阐释为一种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9.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也有四分法),这3个土语群又称为康方言的三大次方言,即北路次方言、南路次方言、牧区次方言.划分这些次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差别;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基本一致.昌都话属于北路次方言①,在北路次方言沿西线土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昌都话元音变迁的研究,能为了解和认识康方言元音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