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集》现存诗歌中,有三分之一是游仙诗,对于这类诗歌,专家学者多有微词,认为它们消极颓废,“除游仙外,还有宿命论思想”。近来有人试图为之“正名”,但是既没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又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认为,游仙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游仙诗的产生与诗人晚年的境况有关。本文试图从这几首诗的内容出发,弄清诗人在诗歌中  相似文献   

2.
曹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操诗之较完整者现存20首,而其中三分之一涉及游仙题材,这样高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要算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雄,其诗歌创作亦复“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他的游仙诗当不至于象过去若干论著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追慕神仙幻境、消极颓废的东西。近年来论者们肯定曹操的游仙诗,往往以为诗中的求仙乃是求贤的隐喻,可惜论证无力,未足起信,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事实上曹操本人并不相信神仙。《文选》卷二十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善注引曹操《善哉  相似文献   

3.
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的游仙诗多基于自己宏大抱负难以实现,抒发的是一种时不我待的感情;曹植的游仙诗多基于不堪忍受其兄、侄的迫害,抒发的是一种慷慨悲凉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游仙诗是曹操诗歌的重要内容,就其产生而言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根源。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流行,浓厚的长生理念的传播和曹操人至暮年却壮志未酬的现实是其游仙诗创作成因的三个重要因素。曹操游仙诗的主题是不戚年往,忧世不治。这是由曹操人至暮年而其忧世不治的政治理想无法达成之间的矛盾在无法调节下的曲折反映,而游仙诗则成为其理想得以曲折反映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前之论者提及曹操游仙诗,多讽其为宴饮欢会之作,思想消极颓靡。既没有看到其对秦汉游仙文学的超越,也忽略了他对魏晋盛极一时的游仙诗的开启之功,有失客观公允。今之学者论及曹操游仙诗,又往往忽略其自身思想的复杂多元,也较少将曹操对待神仙的态度与对待方士、方术的态度进行区别甄辨。本文试从曹操的神仙思想着手,重新解读其游仙诗。  相似文献   

6.
评曹操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千余年前,曹操平冀州,征乌丸,驱马扬鞭,统一北部中国的豪迈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曹操这位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历来受到尊儒反法派的攻击和诬蔑,并被儒生们丑化成所谓“不仁不义”的“奸臣”。当代的大儒家林彪,在咒骂秦始皇的同时,也竭力攻  相似文献   

7.
评曹操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千余年前,曹操平冀州,征乌丸,驱马扬鞭,统一北部中国的豪迈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曹操这位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历来受到尊儒反法派的攻击和诬蔑,并被儒生们丑化成  相似文献   

8.
评曹操     
本文认为曹操在天下大乱,人民罹难的东汉末年,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在群雄逐鹿中不断发展壮大,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曹操受制于时代的、阶级的局限,多疑滥杀,草菅人命,表现出凶残的军阀本性。但瑕不掩瑜,曹操仍是一位过微功著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关于曹操,有的史学家只赞其“雄”,否认其“奸”,甚至赋予他“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有的戏剧家则把他贬得一无是处,打扮成个粉脸大奸臣。这两个曹操都非真曹操。毛宗岗评点的曹操,倒是接近历史的曹操,他虽似真非真,假也非假。说它似真非真,是因“毛评”是对小说里的曹操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跟历史上曹操的事迹不尽相同;说它假也非假,是因“毛评”抓住了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本质揭开其奸和雄的两面性,故能把这个“古今来奸雄第一人”评点得活灵活现,他不仅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庆冬 《金陵瞭望》2005,(10):53-53
毛泽东生前多次评曹操,却从未讲过他评曹操的真正用意。当时和后来有不少人对之进行了种种猜测,但均未猜透。《党史纵横》第9期刊登陈立旭写的《毛泽东为何评曹操》文章,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将该文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1.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文字上讲,作为两个字组成的姓名,“曹操”只有一个。按照汉语人名读音的通例,这两个字(音节)都应当重读,即“cáo cāo”。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名字在北京口语里却有着很特别的音调,这种念法甚至影响到电台广播以至普通话的发音(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讨论)。那么,如果从人物的角度来讲呢,“曹操”却不止一个,而是两个。其一,是作为正面历史人物的曹操,那是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郭老还曾经在50年代中期发表过历史剧《蔡文姬》,借以歌颂这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文治武功。虽然如此,这个真正的曹操,却并不为很多人所熟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第一基石》的《跋》中,侯建新讲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来源于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及其一系列论文中,宠卓恒说他的哲学观是他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他突破了通常把唯物史观理解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找出了被人所忽视的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即“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由此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活  相似文献   

14.
魏武常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一面广泛收罗、优遇文士,一面又身体力行,以特有的悲凉慷慨的笔调,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反映了汉末的动乱现实,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九年一至五月,郭沫若同志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第二篇是《替曹操翻案》,第三篇是《中国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三篇文章都是因为作者在话剧《蔡文姬》里面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处理,改变了《三国志演义》和传统戏曲里的曹操形象,所以写点历史论文来替曹操“翻案”,同时也替话剧《蔡文姬》作点宣传。 这三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笔者当时也参加争鸣,写过《罗贯中为什么反对曹操》一文,不同意郭沫若同志对《三国志演义》中曹操艺术形象的否定,但对于历中人物的曹操也未深入研究。后来,因为写《曹操评传》,研究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17.
游仙诗是受道教影响形成的诗歌类别,李白是盛唐深受道教影响的诗人,他的游仙诗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集中反映了“兼济”与“独善”、“出世”与“入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游仙诗是曹植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游仙诗,在创作动因上,既受到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生存环境等外缘的影响,又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的推动。在创作模式上,主要有描绘仙人仙境,描写采药服食的求仙过程及游仙行为等活动。在思想内容上,包含忧生患害、渴望自由、乞羡人生永年等方面,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曹植的游仙诗奠定了中国文人游仙诗的抒情基调和兴寄传统,对后世游仙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文人 郭璞,山西闻喜人,生於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死在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在这短短的五十年中,除了太康年间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其余的时间都一直处於极度的混乱和痛苦之中。“八王之乱”的大屠杀,以及由“八王之乱”而引起的少数民族肆虐中原,国家损失之重,人民死伤之惨,亘古未有。据《晋书·愍帝纪》载愍帝即位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西方学者对恩格斯实践与认识理论的批评进行反批评。在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实践的内容与功能、认识的辩证法等问题上,详细地回答和反击了西方学者对恩格斯的种种诘难,客观地阐述和评价了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