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操诗之较完整者现存20首,而其中三分之一涉及游仙题材,这样高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要算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雄,其诗歌创作亦复“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他的游仙诗当不至于象过去若干论著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追慕神仙幻境、消极颓废的东西。近年来论者们肯定曹操的游仙诗,往往以为诗中的求仙乃是求贤的隐喻,可惜论证无力,未足起信,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事实上曹操本人并不相信神仙。《文选》卷二十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善注引曹操《善哉  相似文献   

2.
前之论者提及曹操游仙诗,多讽其为宴饮欢会之作,思想消极颓靡。既没有看到其对秦汉游仙文学的超越,也忽略了他对魏晋盛极一时的游仙诗的开启之功,有失客观公允。今之学者论及曹操游仙诗,又往往忽略其自身思想的复杂多元,也较少将曹操对待神仙的态度与对待方士、方术的态度进行区别甄辨。本文试从曹操的神仙思想着手,重新解读其游仙诗。  相似文献   

3.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4.
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代贵族乐府、民间乐府中描写求仙问药、长生极乐的游仙诗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曹植是游仙诗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游仙诗可考的大约有《升天行》《游仙诗》等11首,这几乎占了曹植诗歌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曹植的游仙诗受到了屈原《远游》创作的影响,并且是结合了汉代以来的道教神仙思想而逐渐成型的。在道家思想领域,尤其是汉代以来的仙传小说对于大量神仙升天羽化故事的描写以及纷繁复杂的仙境的描绘给游仙诗这种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性大大增强。曹植的游仙诗与仙传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有促进,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游仙诗是曹操诗歌的重要内容,就其产生而言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根源。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流行,浓厚的长生理念的传播和曹操人至暮年却壮志未酬的现实是其游仙诗创作成因的三个重要因素。曹操游仙诗的主题是"不戚年往,忧世不治"。这是由曹操人至暮年而其"忧世不治"的政治理想无法达成之间的矛盾在无法调节下的曲折反映,而游仙诗则成为其理想得以曲折反映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的游仙诗多基于自己宏大抱负难以实现,抒发的是一种时不我待的感情;曹植的游仙诗多基于不堪忍受其兄、侄的迫害,抒发的是一种慷慨悲凉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郭璞游仙诗与李白游仙诗有着同样的文化精神,追慕神仙,企求长生。其不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郭诗突出隐逸,李诗多方面观照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二是艺术风格不同,郭诗华美,李诗清新飘逸,表现出更多的浪漫主义特色。因此,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风貌。李白游仙诗既是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又是对他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父子较早大量地创作游仙诗,曹植更率先以"游仙"名篇.曹植游仙诗共计十题十一首,约占其传世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见,创作游仙诗是曹植抒泻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对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进行分析,认为曹植游仙诗的实质是以列仙之趣来坎壈咏怀,其精神内核是屈骚精神.曹植在游仙诗中塑造了极为开放、自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实际上是其未竟的英雄梦想的虚幻延伸.  相似文献   

10.
《焦氏易林》游仙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受楚辞等文学传统和汉代神仙思想的影响,《焦氏易林》中有大量游仙诗,这些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迷离的神仙世界,涵盖了后世游仙诗的三种类型,表现了作者现实的苦闷与对理想生存境界的想往。  相似文献   

11.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虽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调养得当,可以促进长寿。曹操爱好广泛,动静兼备,饮食起居也颇为讲究。他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懂得方药;他渴求长生,曾向方士求长生术,还留下了不少游仙诗。曹操养生观念既有时代的影响,也与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蓬莱神话系统自它萌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十分兴盛,志怪小说、游仙诗和辞赋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皆受其泽溉.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对蓬莱仙话的专门记述,蓬莱仙人安期生是其中个性独特的形象;游仙诗也因借蓬莱仙话,曹操、曹植、郭璞等作家或者以之为典实,作全诗之一瓦,或者侈写蓬莱之仙界,为列仙之佐证,或者借神仙意趣,抒发不平之胸怀,增加了诗歌独特的具象性和神异性;在辞赋创作中,傅玄《枣赋》把仙境物品作为独立铺写的对象,更多的作家是借助蓬莱典实,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使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特殊的表意功能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14.
郭璞的游仙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典范之作。郭璞作为一位精通卜筮之术的方士,有着真诚的神仙信仰。他创作的正格的游仙诗,有浓郁的仙道气氛和神话色彩。修炼要入深山,隐居亦须林泉,郭璞的游仙诗呈现出一种山水化的倾向,包蕴着人与自然的冥契。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意义上,郭璞的游仙诗继承屈原旨趣,和阮籍的咏怀诗颇为相似。郭璞以现实、人生的内容充实诗歌,对晋代诗风转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后世对游仙诗基本特点的认识,常以《文选》李善注郭璞《游仙诗》的解说为依据,即“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其间“餐霞倒景,饵玉玄都”意象的构成及神仙乐园的虚拟描摹,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游仙诗是在道教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魏晋游仙诗尽管受道教风气的熏染,诗中不乏采药、服饵的道教习语,一般来说,都不和修炼的具体行为相联系,往往抒发的是虚幻空洞的长生追求,主要是借以寄托超脱尘世的高蹈情怀。将李白游仙诗与其相比较,我们会看到:李白的游仙诗进一步道教化,渗透着浓厚的道教旨趣,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02,22(1):60-63
《郊祀歌》的神仙思想和汉武帝等人的崇祀封禅活动密切联系着 ,它主要表现为人神交接、长生不老、福瑞祥祗等神秘理念 ,它的前因是跟战国以来神仙思想的发展尤其楚辞艺术的哺育有关 ,它的后果是直接刺激了我国游仙诗的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明星玉女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与星辰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有祠祀之,颇行于世。受《庄子》、《楚辞》、神仙方术的影响,西汉以后,又分别演化出仙人玉女、六丁玉女,从而形成了古代神仙观念中三个不同系列的玉女。泰山玉女属于汉晋游仙诗赋中的仙人玉女系列。  相似文献   

18.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远游》中蕴含着神仙家、道家、五行思想:《远游》主人公远游动机、修炼方法、自由理想、神仙意象与神仙家相符;《远游》采用了道家著作语言、修养方法及理想道境;《远游》的仙游路线及其对五方世界的具体描写与五行家相合。全诗以愤世嫉俗思想为游仙契机,以仙游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补充,以五行思想作为远游的时空框架,形成了一篇体系完整的游仙诗作。  相似文献   

20.
《远游》中蕴含着神仙家、道家、五行思想:《远游》主人公远游动机、修炼方法、自由理想、神仙意象与神仙家相符;《远游》采用了道家著作语言、修养方法及理想道境;《远游》的仙游路线及其对五方世界的具体描写与五行家相合。全诗以愤世嫉俗思想为游仙契机,以仙游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补充,以五行思想作为远游的时空框架,形成了一篇体系完整的游仙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