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文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解析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是人类政治上所取得的进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发达的公民社会作为社会基础,同时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提出女性“政治冷漠”的表现与危害的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求了消除女性“政治冷漠”的对策。女性政治冷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政治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女性公民政治参与素质欠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消除女性政治冷漠的有效途径有:构建平等而先进的性别文化,提高女性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素质,创建参与型政治文化,完善政策机制;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促进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促进政治价值认同,推动政治社会化,促进公民意识的确立,正确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培育公民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使公民内化一些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是政治体制有效运作的条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伴随人的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培育公民文化需要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公民政治文化心理,促进现代社会转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及内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精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新型政治心理应高扬包括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共精神、理性精神、政治意识在内的公民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须如此。鉴于公民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有助于形成新型的政治文化,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通过教育与引导,在全社会培养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规范要求的合格公民,保证我国的社会转型在稳定的秩序中顺利进行,是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在社会转型期落实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应当从完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措施入手,最重要的是协调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顺应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调动我国公民的政治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策略,把握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正确方向;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培育健全的现代政治主体即公民。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公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以自然状态为起点、以自然权利为理论核心、以社会契约为中介、以人民主权为其政治结论加以论证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公民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吸收。  相似文献   

7.
现代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扣谐;有助于实现民主法制化的进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表现为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创建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民主领域,真正体现民主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8.
从臣民政治到公民政治——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是与臣民政治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当前应当大力培育市场经济,为公民政治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的过程中,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充分挖掘政府资源,逐步完善公民政治的制度和法律。此外,构建适宜的公民政治文化,大胆借鉴西方有益的公民政治形式,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在我国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它的核心内容是公民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 ,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舞台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蓝,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市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市民社会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条件.构建新市民社会,将给中国政治转型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使政治民主化由上而下的推进转为上下的双向建构和良性互动,并将塑造起健康完满的政治人格,高扬公民的政治主体性,创建丰富的社会资本,化解初露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政党文明和政府文明、公民文明的协调发展,政治理念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公民监督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公民监督非惟是公民权利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尤其在扩大民主政治、巩固政治稳定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等维度上扮演了重要作用,显著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程度的跃升。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不可或缺.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提供法治保障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应着重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育并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等.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保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广的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应通过合理的制度构建,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在“有序”的形态下展开,努力创造出既与世界文明潮流相一致,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有序政治参与必须符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生产力发展、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遵守法律法规等原则。积极政治心理是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它为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政治价值、独立的政治人格、高度的政治认同和诚挚的政治情感。培育公民积极的政治心理,必须推动传统政治心理实现向现代的转型,加强政治的社会化,促进政治意识建设,并对消极政治心理主动进行矫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的价值诠释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公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公民社会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的健康人格之塑造和完满,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提高社会资本存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民政治意识的特征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意识是国家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等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重性特征。科学的公民政治意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提高我国当代公民政治意识,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必须尽力着手于拓展公民政治视野、端正公民政治心理及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达到公民政治意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当前,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要在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下功夫,并且要保持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为政治参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社会政治稳定具有促进作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