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颇有建树,体现在官制方面,就是建立了一套"胡汉杂糅"、新旧并用的职官制度。赫连夏的中央官制构成中,既继承和保留了三公制、司隶校尉等两汉旧制的因素,也有对三省制等魏晋新制的吸收和利用,诸如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御史台等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在夏政权的中央官制中都有所反映。赫连夏的中央官制中,还有一套与魏晋武官制度相似度较高的中央武官系统。除中央官制外,赫连夏并不算完善的地方职官系统则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但无论是称为州牧,还是称为刺史,赫连夏的地方长官均非虚设,而是有其实际管辖权限。  相似文献   

2.
宋朝开国之初到乾德和岘乐的建置是宋太祖开国规制的重要内容。宋初乐制经历了正乐名、复唐雅、追隋古三个阶段,在继承并完成五代制度改革的同时,实现了对唐、五代建制意识的根本超越,由此开启了北宋纷繁复杂的议乐、改乐之路。宋初乐制因革的过程与内容亦体现出唐宋之际政治文化和学术思想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 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仿照《唐六典》,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官制改革。这次改革,在宋代的职官制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史称“元丰改制”。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唐末五代以来已形混乱的官制体制,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敷衍扩充,因而官制越来越乱。其次,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使职差遣制,到北宋初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固定性的实际官职。由于不断地增设使职而原有职官不废,遂使冗官充塞和官衔与实职分离。再次,赵匡胤兄弟为防止大臣专擅,有意地分割事权。某一事权,常常要由几个单位  相似文献   

4.
论宋太宗     
赵匡胤夺取了后周政权以后,就着手重建封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具体工作主要是:一,消灭后蜀、南唐、北汉等地方政权,收复幽云,统一全国;二,抑武右文,扭转方镇权重、君弱臣强的积弊,防止赵宋政权成为继后周以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以上工作,宋太祖开其端,宋太宗踵其后。宋太祖在这方面的作为,不乏专文论述。宋太宗做得如何呢?本文试就以下三点,谈谈个人看法。改革官制和行政制度,独揽权力李筠、李重进反宋败死以后,赵普答宋太祖问,认为五代时期,干戈不息,帝王八易其姓,原因在于方镇权重,君弱臣强。宋太宗也  相似文献   

5.
张东光 《晋阳学刊》2012,(6):95-100
南曹始设于总章二年,是唐、五代铨选考试的资格审查部门和尚书省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其主管官员称为判南曹,一般工作人员有南曹令史等。主要职责是把选人的报名材料与人事档案对照勘核,以决定留放。唐后期至五代,南曹有"锁宿"之制,专门对选人应试资格进行磨勘。  相似文献   

6.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更是相当完备,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宋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应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其特殊历史发展背景:是皇权按序递嬗的宋代政治发展危机的需要;是宋初经济发展的利益驱使;是宋初社会治理的需求.历史变局的推动促使北宋取代后周,政局趋于稳定、官僚政治初现,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石冬梅 《天府新论》2007,(3):118-122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政策,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北魏前期的新官制。太和新官制并不像史学界一般所认为的是模仿的南朝制度,实际上它是以汉魏西晋、尤其是西晋官制为蓝本,而又加以发展创造而建立的,它与南朝官制差别甚大。太和新官制影响深远,它基本上被西魏以及东魏、北齐所继承,而隋朝官制又主要源自西魏以及六官制度,所以也可以说,太和新官制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11):91-97
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明代科举磨勘与覆试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在维护科举公平、公正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有制不依"的现象,明末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究其原因,是因明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顶峰,制度运行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所致。  相似文献   

9.
宋代殿试评卷制度包括阅卷考校、评定等级和皇帝裁定名次三个部分。宋代殿试阅卷采用三级考校定等制度,宋初仅有一次考校,宋真宗时期开始实行二级考校,并由二级考校发展为三级考校,宋仁宗时期创立了别立等第法;评定等级在宋初变化不定,至宋真宗朝逐渐成型,进士分为五等,诸科分为三等,宋仁宗以后基本上继承和完善了这一制度;皇帝裁定名次主要集中于状元和前数名进士,裁定标准往往出自己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总之,宋代殿试评卷制度草创于宋太祖、太宗朝,成型于宋真宗朝,并在宋仁宗以后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至清代臻于完善并开始解体。清朝承袭明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法政体制,其中实行的三法司会审、秋审、九卿会审等制度,非司法官员参与司法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但清代后期法政体制在运作中弊窦丛生、逐渐瓦解,直至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使司法与行政分立。  相似文献   

11.
宋太祖朝曾四次大规模搜求书籍,而太宗朝则多达七次。两朝相较,太宗朝的图籍搜求不仅在数量上大于太祖朝,而且措施得力,搜求具有专科性,与编纂紧密相连,在质量上也远胜于太祖朝。太宗朝的书籍搜求能获得长足进展,除了政局较为稳定、经济更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原因外,太宗个人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宋太祖时期的忠节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育松 《中州学刊》2001,(6):101-105
宋朝立国之初,除了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很重视忠节观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宋太祖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褒奖忠臣、惩治叛逆,这从他对后周旧臣、敌国大臣及本朝文武官员的态度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在要求大臣忠节的前提下,宋太祖尽量在物质、待遇方面满足他们,因此,太祖一朝的君臣关系总体说来较为和谐。尽管宋太祖所宣扬的忠节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五代的烙印,但这一时期的忠节观建设则拉开了封建社会后期重建忠节观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李双壁先生的新作(人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该书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11月出版)向我们揭示了如下事实: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换言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不断自我完善的历史过程;其基本趋向是由私而公,由人而制度,由非制度而制度化、程序化;而牵引这一过程和趋向的内在动因则是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历史智慧。从人类文明不断演化、各种不同文明相互…  相似文献   

14.
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军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以后仿照西方军制编练的近代化陆军。新军军制是与清代传统的八旗、绿营、勇营军制截然不同的具有资本主义特点的军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革中变化较大,影响较深的一个方面,而军官制度又是新军军制中的主要内容。新军官制的建立,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894年冬到1904年底是新军官制的酝酿阶段:从1904年底到辛亥革命止,是新军官制的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宋建立后,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政权不断更替的混乱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太祖兄弟及其继承人使国家趋于稳定之法,既不依靠杀功臣,也不依靠大肆镇压,而是吸取历史上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进行制度革新。宋太祖首先为赵宋政权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在此基础上,针对前朝的各种弊政,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北宋制度革新的意义重大:一是彻底结束了武人政治,保证了宋政权的长治久安;二是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和稳定;三是开创了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巩固了赵宋政权;四是有助于两宋学术思想的繁荣,以民为本的儒家仁政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贯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当然,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北宋的许多制度革新还存在着一些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阎锡山与山西村制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芳 《晋阳学刊》2001,7(5):66-73
:1 92 0年初 ,在阎锡山的积极推动下 ,山西村制确立了以村民会议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开始由行政制度向自治制度转变。 1 92 7年以后 ,阎锡山又进一步改进村制 ,完善了关于村民会议、村公所、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的制度规定 ,使山西村制为南京国民政府所取法。在中国乡村制度史上 ,山西村制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齐秀生 《东岳论丛》2005,26(1):136-14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产生较早,漫长的先秦时期是各种制度包括选官制度孕育、发展的时代。先秦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先秦时期至少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先秦多渠道选官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渊源,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女真人建立政权后,经历了由推行女真猛安谋克制度到吸收辽南、北面官制,最后全面推行汉官制的过程,形成了以汉官制为主,融女真、辽制于其中的新官制。汉官制伊始,女真人就牢固把持领导权,尤其军权一般不委以外族人。为使女真人出任各级汉官,广开入仕途径,初以军功、门荫为主,后转向科举与门荫并举。女真人对汉官制的认同,不仅促进了本族的封建化进程,而且丰富了汉官制。金官制成为其后北方民族建立全国性封建政权官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对欧美各国政治体制进行考察,借鉴中国传统官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建立中国文官制度以推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认识。他认为,国家官吏首先要有"为人民公仆"的意识,政府的选官制度必须独立。因此,在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短短两个多月中,多次发布政令,谋求建立文官考试、铨叙制度。孙中山有关文官制度的思想和法规设计,对后来的北京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完善文官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