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何萃 《求是学刊》2014,(3):148-154
由于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的普遍使用,"非整一性"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小说文体最主要的批评。一般所谓"中国小说"或"白话小说",按其性质本应分为三类:一是"话本",本质上是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二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亦本为说唱艺术,但大多经历了明清书商或文人程度不一的编改;三是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文人小说"。故唯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西方学者的批评仅对应第三类才真正有效。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时本各有其用,在"文人小说"中此类文字在不同作品中,其文本"整一性"也各自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存所谓"小说"还原至其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我们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学谦  陈秋丽 《求是学刊》2014,41(6):112-119
作为当代杰出的小说家,王小波对小说文体的游戏元素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并在他创造的文本中穷尽可能追求虚构之美。可以从"变形记:早期作品中的变形游戏"、"想入非非:无趣世界里的发明游戏"、"茫茫黑夜漫游: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游戏"三个层面解读王小波小说的这一特质:在茫茫黑夜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排遣现实的无奈酸涩,他传递出的是一种对生命自由和写作自由的坚守。在这份坚守中,他发现了虚构之美并以此为写作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3.
宋阳春,是一名另类的"幼儿园阿姨",人们戏称他为"阿舅".他的班里有40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这个男老师用他特有的个人魅力为他的小朋友们编织着七彩的童年!  相似文献   

4.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秀生是位勤奋的作家,他能写诗,又能写小说,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成果.<冬末的花朵>是李秀生近年来创作的一部书写人生感悟的诗集,自然也是诗人在现实中人生追求的体现.诗集名为"冬末的花朵", "冬末"也是"早春",实际上这也是早春的花朵,说明他的诗具有萌发力,也寓意着诗人情感的感染力和诗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7.
重评才子佳人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灿 《浙江学刊》2005,1(4):123-127
才子佳人小说对中华民族婚恋心理影响至为深巨,然而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十分薄弱.要扭转这一局面,最重要的是要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有客观通达的认识.才子佳人小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成功地将人们普遍的求同与求异两种矛盾心理保持在最佳张力场内,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以人为本的婚恋理想是进步的思想观念,它表达的是一种"心理真实"或"未来真实",它在通史性质的中国文学史中至少应该占有设立专章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我从儿时起便常见父亲写过的,印象相当深刻,直到父亲九十高龄,他仍执着地为自己的书作出版而做着不懈努力,我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儿个字,原来父亲并不只是写给别人看的,"诲人不倦"自是夫子的学者楷模,然亲躬历行,更具示范作用.他把为社会无私奉献当成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选择一种"审慎的生活",过程哲学强调自然世界的时间性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其优越性在于能够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沟通.现代社会的暴力、冲突、衰退、贫困等都是缺少真正沟通的结果,过程哲学恰恰可以用来建设一种"创造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罗俊忠 《江右论坛》2007,8(7):62-64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他的小说没有较强的故事性,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同时,作家又总能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曾祺对自己在小说文体的散文化上是有着充分自觉的,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相似文献   

11.
在基督教时间观的基础上,别尔嘉耶夫提出一套独特的时间理论.他把时间分为宇宙时间、历史时间和生存时间.这并非是三种作为实在的时间,而是时间的三个维度或精神层面,它们揭示了时间之"恶"和时间之"善".人能够通过创造行为来终结时间,从而进入"永恒的现在",但又,必然陷入时间的"深渊"和客体化的世界.基于这种时间理论,别尔嘉耶夫的末世论在根本上指向"现在",而不是"将来".  相似文献   

12.
灰箱:诗的空白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山 《学术交流》2008,(1):151-154
诗的这个"灰箱",实质上是一个载负着审美模糊信息的诗的"空白结构".这个结构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书法艺术中的"飞白"、舞蹈艺术中的"定格"、音乐艺术中的"休止"、戏剧艺术中的"静场"一样,具有其他结构所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他把儒家思想核心的"仁"内化为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无尽的爱,即内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把儒家"礼"的思想内化为对他人的尊重,真正履行了儒家的"礼",建立了新中国安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才对儒家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行了"官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平等.  相似文献   

14.
徐帅 《青岛画报》2022,(3):54-59
位于青岛四流南路80号的"纺织谷",是一处有着厚重历史的青岛纺织工业遗存,现在,这里正成为以纺织产业为支撑的文化、科技和时尚交融的综合体.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此聚集,这里浓厚的文化创意和艺术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很多人把这里称作青岛版的"798".置身"纺织谷",可以近距离触摸青岛百年历史,追寻城市记忆,还能看到青...  相似文献   

15.
《青岛画报》2013,(3):30-37
从奥斯卡提名公布的那一刻起,最佳导演就被视为必然爆冷的"冷点"所在。面对前哨战对本-阿弗莱克近乎默契的一致肯定,直到奥斯卡颁出,我们才明白了学院对人文关怀的无限热爱。也许是人们都太热衷于讨论奥斯卡商业与艺术的博弈,或是喜于挖掘幕后公关的种种"规则",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今年学院对人文主义的回归,而这,才是今年真正的主旋律,正如去年  相似文献   

16.
历来的赵树理研究,均未能从一个时代文艺模式的兴起与衰落上,来说明赵树理的创作生涯。赵树理的作品和他本人的经历,对于社会政治学模式来说,其实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赵树理本与民间文艺有深厚的联系,有长期运用民间形式写作的经历。赵树理的小说确实可以看作是雅俗交汇的产物。赵树理是当时新文艺方向的代表。当他上升为整个文艺界学习的榜样时,并且要求他的创作符合于某种文艺理论的全面要求时,赵树理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对他的要求了。一方面赵树理确应提高一步,提高其作品的概括性,但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学模式所要求的典型形象中有着一种观念化的设定,这同赵树理向着实际的、易于吸纳事物复杂性的眼光,又难以协调。还有一个矛盾,即提高艺术水平的问题。赵树理主要是在一种民间大众文艺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他所熟悉的是如何适合群众的阅读欣赏习惯来写作的。赵树理遇到此种历史的尴尬,就其实质而言,反映了大众化文艺运动在走向全国后所面临的发展困难。社会政治学模式的观念设定,连像赵树理这样曾在为政治作宣传上获得一片喝彩的作家都难以适应了。与农民自在的文艺有着血缘联系的赵树理,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他应在思想的深刻性及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性上,有一个重大的发展,并愈益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眼光才行。赵树理虽集雅俗于一身,却是俗多于雅,因而他应向着雅的方向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他的创作存在三个缺点:一是"重事轻人",二是"旧的多新的少",即"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但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三是"在一个作品中按常规应出现的人和事,本该是应有尽有",但因求速效,而将作品中应该有脑子里却没有的人和事省略了,"结果成了有多少写多少"。对这三个缺点的认识,表明赵树理对于他50年代初强调的"赶任务"写作的主张有了理性上的否定。赵树理的颓势是显然的:一是他的写实作风难以适应社会政治学模式,二是他的艺术上的危机也日益严重。赵树理经历了从社会政治学模式确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有无限言说的可能性.余华小说是人的存在境况的寓言.整体上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余华小说给出的是一个存在性的主题--"活着",出示的是人的存在境况--"活着的可能性".在时间的线性流程中,余华通过人物的不幸遭遇和生命姿态的展示,向我们出示了人生的可能性,生存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这一存在性主题意在说明,在世界的结构中,在时间性结构中,人生在世,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失去亲情,不断地失去亲人,不断地失去自己.他的小说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凯恩斯主义"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笼以来,一直被资产阶级吹捧为什么"凯恩斯革命",当作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灵丹妙药".然而实践表明,采用凯恩斯主义不仅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反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危机严重起来.近年来,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为了进一步挖掘凯恩斯的武库,提出重新评价凯恩斯,认为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有一些"新的分析因素"遭到了忽视,企图把凯恩斯主义推进一步.对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这一新的倾向,《每月评论》(1977年4月)发表了这篇专论,予以驳斥,指出企图用凯恩斯主义去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只能是一种"幻想与错觉",而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出现"一个为使用而生产取代为利润而生产的社会".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提到了这种原则高度,反映了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激进观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黄霖 《求是学刊》2003,30(4):80-86
文章就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谈到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写私情,还是写群情;是"纯文学",还是有"功利性";而是在于写的情真不真,善不善,美不美.而且,这种情,还得放在当时时代中来加以考察.文学创作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关系重大.梁启超及<新小说>所提出的一些新观念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新小说>之所以能开创了一代的风气,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读者在其周围,为此从经营方式,到期刊的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与尝试.但后来"新小说"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这主要还是拜金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20.
文小燕 《探求》2006,(Z1):120
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写了序言,这篇序言用散文诗的形式叙述了一个饱含血泪的悲剧故事: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守旧老人依靠一本"一千年前由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字眼的含意""模糊不清"的古书统治着无知山谷.古书成为了无知山谷的律法,敢于怀疑或者背叛律法的人们受到了最严厉的惩处.一个漫游者勇敢地走出了被岩石高墙挡住太阳的山谷,找到了山外的美丽草原,之后历尽艰辛回到无知山谷,想要带领村民奔向"更美好的家园".然而在守旧老人的怂恿之下,村民用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并且抛尸山崖脚下.不久,特大干旱降临无知山谷,半数以上的人离开了人世,当生存和律法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时,村民没有了选择,叛乱终于爆发了,人们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新世界的绿色牧场".无知的村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为漫游者立上了石碑,建起了纪念馆,尊他为"智慧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