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须弥山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没有涉及有无藏传佛教造像的问题。须弥山石窟有藏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壁画遗存,一是第46窟的藏传佛教佛造像(在北周佛造像基础上的改凿),一是第48窟中心柱彩绘藏传佛教壁画造像。须弥山石窟藏传佛教文化有其生成背景:一是西夏藏传佛教的影响,二是忽必烈时期藏传佛教的影响,三是安西王忙哥剌皈依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艺术影响须弥山石窟造像应该在元代,明代初年敕赐须弥山圆光寺碑记载,寺院住持和僧众大多为藏传佛教僧人,说明最晚也是在明代初年。即便是到了明代,藏传佛教造像的文化背景也是在元代奠定的。  相似文献   

2.
林立 《西域研究》2023,(1):132-141+172
布达拉宫藏一尊波罗朝铜宝冠佛像上有梵文和汉字铭文,据造像风格和梵文字体可确定其年代为10世纪。根据汉字铭文,这尊造像是10世纪高昌回鹘时期安西开元寺汉僧惠超在那烂陀寺所造,证实了唐代和高昌回鹘时期安西开元寺的存在。“惠超”的名字题刻曾见于库木吐喇石窟10世纪高昌回鹘时期的76窟和GK7窟,有可能和铭文中的惠超是同一僧人。10世纪时,惠超法师从安西至天竺那烂陀寺可走“西域—葱岭—西北印度”的传统丝绸之路与“于阗—吐谷浑旧地—吐蕃—尼婆罗道”两条路线。  相似文献   

3.
论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气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流传,主寺造像盛况空前。究其原因,盖由于佛经内容对造像兴福多所颂扬,兼之上层佛教徒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僧侣游化民间积极宣传造像意义,以及有关佛教传闻的鼓动、“灵像”的影响、本土偶像崇拜的传统等等,促使此风产生并迅速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4.
初探大足石刻是宋史研究的实物史料宝库陈明光大足石刻,是四川大足县内的问世于初唐永徽,时至晚唐景福方兴,历五代至南宋崛起的摩崖造像群的总称。大足素称“石刻之乡”,摩崖造像遍布全县,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4处,计像6万多躯。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龙东林 《学术探索》2004,(12):83-90
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与中国内地和东亚地区流行的所有罗汉造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作者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源流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李森 《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47-149
通过对山东临朐明道寺、济南开元寺和安徽亳县咸平寺三处佛像埋葬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性质应是一种在北宋时期山东地区比较流行的安葬佛像行为。  相似文献   

7.
崇圣寺三塔加固维修,清理出土一批南诏大理时期的文物,计六百八十余件。这些塔藏文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现择要介绍如下: 塔藏各种造像,按质地分有金、银、鎏金、铜像、铜、铁、瓷、木、玉石、水晶等种,按题材分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三类。佛像多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五方佛像,造型与中原造象相近;菩萨像以观世音为主,也有文殊、普贤等题材,一般衣着华丽,体态修长轻逸,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一躯金质观音像,重一一三五克,与解放前被盗出国、背有段政兴年号题款的一尊铜像完全相同;千寻塔发现各种护法天神像十尊,形态各异,很有特色。从以上各种造像可以看出,当时弘传大理的佛教属大乘佛教的密宗系统。  相似文献   

8.
响堂寺石窟,位于邯郸市的峰峰矿区,分南北两处。南响堂寺石窟,在临水公社纸坊村西北、滏阳河左岸的鼓山之阳,西南与古“磁州窑” 的“彭城镇”相望;北响堂寺石窟,在和村公社东庄村正东、董家庄东北的鼓山天宫庙峰的山腰,西北隔洺河与武安县磁山村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相望。两处石窟相距三十里。 两处石窟皆始建于北齐(公元550—577年),隋唐至明,又有续凿。现存共16个洞窟,大小造像四千三百余尊。两处石窟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雕塑艺术、古代建筑和书法的宝库之一。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早期传入中国内地。也有把上限往前推的,可是没有确证。东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白马驮佛经到洛阳,舍于鸿胪寺。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创建百马寺,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佛寺。萧梁释慧皎所撰的《高僧传》,首先介绍的就是摄摩腾和竺法兰。本文通过论证,认为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这比“白马驮经”早了大约四个世纪。  相似文献   

10.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兴建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把川主庙改名为皇泽寺。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山东美术出版社编辑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精美画集近期出版。展读此卷 ,辄觉神超形越 ,魏晋流风 ,宛然在眼。综观整个中国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而佛教造像则在佛教美术中属于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作为生命的一种思考、求索和寄托的载体 ,不仅是理想的化身 ,而且是美的象征 ,在我国佛教美术作品中遗存最为丰富。然而历经漫长历史变迁 ,除了不易损毁的石窟寺多所保留外 ,发端于中心城市和文化重镇的大量的寺院美术 ,因自然及人为的破坏而多已湮没。因此 ,1 996年 1 0月于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北部发现…  相似文献   

12.
吴越国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国家支持下,原有佛教传统得以弘扬,呈现空前繁盛之势.吴越国都杭州,寺塔林立,高僧云集,经幢造像繁多,逐渐成为全国佛教重心.吴越国王的崇佛政策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和实用目的,佛学义理虽鲜有进展,佛教仪轨却备受重视.超度亡灵、祷赐冥福,消灾避难、祈吉求祥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对后世佛教深具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窟寺中的音乐造型十分丰富。整体而言,西域石窟寺音乐造型有两大体系:以龟兹为中心的西域体系和以高昌为中心的中国中原体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体系又有交叉和互相影响。本文结合西域历史和佛教发展史对西域石窟寺中音乐造型的来源、属性、功能和乐器形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实物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确认邺城大总持寺。通过对其所处位置、寺塔样式和多院分布等因素的分析,综合判断该寺殊胜地位、杂密信仰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传承。推论大总持寺显、密兼修,并解释其形成的社会、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5.
塔尔寺一览     
<正> 在古城西宁西南二十五公里的鲁沙尔镇,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喇嘛教寺院,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塔尔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一五六○年),到明代万历五年(公元一五七七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即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噶丹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殿内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的一切无不与  相似文献   

16.
4龙鹄山     
龙鹄山为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丹棱县县城北5公里处。其山腰共有道教造像数十龛,据龛内题记载系唐代开元年间(714-741)丹棱女道上成为无营建。造像风格多受佛教思想影响,除“汉武帝望山祀年”等故事外,多仿佛教设像规制。造像最大者约一米,小者仅0.3米,共有造像数百尊。  相似文献   

17.
百丈寺,为天下清规的发祥地,建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晚明,古刹草深,极其荒芜。明代崇祯庚辰年(1640),应建安王朱统之请,明雪禅师入住百丈寺。明雪一生九坐道场,以大智为模范,以清规为圭臬,"人咸谓大智再来"。晚居百丈,虽不足一年,却能使百丈寺风规愈肃,百废俱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南京文物部门一直在明代大报恩寺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意外发现北宋初年瘗葬的长干寺(天禧寺)舍利塔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拟在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和近人张惠衣先生<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的基础上,以文献材料为主,对天禧寺的渊源长干寺,以及该寺在宋元、明初的基本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并作一些必要的考述.  相似文献   

19.
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大足城北十五公里的宝顶山。建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约公元1179—1249年)。以大佛湾为中心,纵横五里,在十三处造像万余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宏大、内容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漫荼罗)。全部造像皆经过周密选材,精心布局,前后衔接,图文并茂,内在逻辑性强,注重哲理演绎,把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论、修持方法与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熔为一体,显示出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佛教艺术也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20.
96太姥山     
太姥山往唐宋时已很兴盛,历史悠久,古寺众多,留下不少历代文人墨客的遗迹。当时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国兴寺、瑞云寺灵峰寺、芭蕉寺、天王寺规模最大。至今国兴寺的遗址上尚存石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宝塔、唐宋时期创作的人物、花卉、禽兽等雕刻和石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