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化信息引领——信息经济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信息化主导社会各领域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代特征和基本实现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初期,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助推器、倍增器和带动、引领的作用,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2.
姜爱林 《南都学坛》2003,23(6):111-116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应为: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未竟事业,同时,应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加快信息化体制和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对信息产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临着入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针对中国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以农业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作为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建设的重点组成部分。针对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一些情况,阐述了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蔡瑛、凌琪在《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第5期著文指出: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1.信息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处在信息化世界氛围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  相似文献   

6.
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执政党的发展理念融为一体,是江泽民对发展理论的策大创新。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江泽民对发展理论的一大创新。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内容”的创新,深化和完善了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的又一创新。  相似文献   

7.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世界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我国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步伐,这是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性课题。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总书记也曾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为此,在我国一系列“金”字号重…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9.
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最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对于我国快速和高质量地完成工业化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 ,我国完全具有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能力 ,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唐山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依托传统产业,壮大比较优势;依托京津优势,加强基地建设;依托港口优势,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名牌战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的信息网络思想发展轨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期和退休之后。在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期,江泽民提出了清醒认识信息网络的利弊;加快发展中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中国信息网络快速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上,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上,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信息网络思想。退休之后,江泽民依然高度关注信息网络发展,提出了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作用和地位、深刻把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特征、抓住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以及要高度关注国防信息化装备建设的新观点。纵观江泽民的信息网络思想发展轨迹,可以清楚地发现江泽民信息网络思想的鲜明特点——高瞻远瞩、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的限制,怎样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和文化,才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也只有这样的生产力和文化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唯有坚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才会有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贯穿着一条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解放与提升的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在当前混合经济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经济、文化、教育三方面改革任务,我们必须在观念、制度、技术三方面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4.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由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决定的。当代中国只有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把信息产业作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并利用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由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的趋势决定的。当代中国只有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发展的根本,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充分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这是根据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内涵主要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不重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 ,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 ;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革命与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立足社会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加速中国的社会信息化,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总体战略是: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来推进现代化;以现代信息型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以人口为中心,在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推动经济建设,以科教兴国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后发国家唯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才能赶超先发国家。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在世纪之交提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全面把握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观 ,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坚持科技和教育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就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