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爱的对峙     
那个冬天的周末,我和母亲遇见了狼。在那次惊心动魄的战争后,我对母亲的所有看法全然改写。  相似文献   

2.
西方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性常常表现得含蓄和复杂。具体而言,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伦理批判总是显现为同自我批判结伴而行,或者同历史辩解纠缠一体。  相似文献   

3.
以夷夏东西说解读商周时期历史进程,可视为以殷商为代表的东部势力与以周族为代表的西部势力的对峙态势。商周嬗代是西部势力对东部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周公东征延续了西部势力的胜利,并使东部势力彻底臣服于西部势力。周公分封诸多重臣于东土、营建洛邑调整周王朝上层权力结构等政治手段,大抵可视为周公应对东部势力的战略举措。周初政治军事格局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东西对峙因素的发酵与影响。夷夏东西说亦反映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政权嬗递之间的强烈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约翰·巴顿是一位小人物出身的平民悲剧英雄,不断加深的悲惨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矛盾不断升级,约翰·巴顿对厂主儿子的谋杀构成故事的高潮。巴顿身上体现了古希腊悲剧英雄的高贵精神和善良品德。  相似文献   

5.
权力制衡原则决定了美国法院不能以司法机关的普通身份来进行司法审查 ,而应以体现最高民意的宪法的代表机关这一特殊身份来进行。此特殊身份取得首先由司法审查的本质———宪法解释权来决定。美国法院的双重属性、美国法律的普通法传统和制宪者对立法机关的不信任三方面决定了此权力只能赋予法院。  相似文献   

6.
1 马小米与钟伟第一次约会,就被气了个半死。 首先钟伟穿得乱七八糟就来了,他穿了一件袖口满是油渍的旧衬衫,头发乱蓬蓬地支棱着,像个农民伯伯临时搭建的西瓜棚。  相似文献   

7.
就是有那么一种人,你尽管嫌弃他,挑剔他,鄙夷他,可是他还是慢慢浸入你的灵魂,再如丝般抽走你的念想。1马小米与钟伟第一次约会,就被气了个半死。首先钟伟穿得乱七八糟就来了,他穿了一件袖口满是油渍的旧衬衫,头发乱蓬蓬地支棱着,像个农民伯伯临时搭建的西瓜棚。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代表作《中国佬》深刻地表现了满怀"美国梦"的华裔男性移民身处西方语境伦理缺失的惨状及其家庭的伦理诉求。身为男人,他们被象征性地"阉割",丧失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自然伦理身份;身为美国移民,他们被主流社会和历史"掩埋",被剥夺了享有尊严和保障的社会伦理身份。从"唐敖"到"杜子春"、从"中国的秀才"到"美国的洗衣工"、从"修建铁路的先驱"到"沼泽野人",他们的悲剧揭示了华裔男性在美国排华政策期间艰辛而漫长的伦理诉求与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和法国作家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我们所熟知的两个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两人都因悲惨身世而沦为娼妓,却都对普通人的夫妻生活甚是向往。杜十娘遇到了她认为能托付终生的人李甲,玛格丽特遇到了爱人阿尔芒,而两人的爱情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杜十娘被李甲转卖后意识到自己所托非人,纵身跳入江心而死;玛格丽特为了保护爱人家族的名誉、保护一个她从未谋面的女孩的幸福,离开了阿尔芒后病死。从比较文学视角看,身份相同、结局相似的杜十娘与茶花女,无论是在人生态度方面、反抗强弱方面,还是对爱情的选择方面都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涓生、汪文宣的家庭悲剧并不仅仅因为失业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多重身份决定了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相互冲突 ,使他们进退两难 ,并最终导致个体精神面貌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明清战争,自一六二二年后金兵占广宁又撤回辽河以东,到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为其辽西对峙时期。在此期间,双方激烈地进行军事较斗的同时,也曾多次进行议和。对这个时期双方议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明清战争的性质、双方在对峙时期的战略及战争胜负原因的探讨。(一)辽西对峙时期,明清之间多次议和。每次议和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主要是因为:一、这个时期,明清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都需要一个缓冲时间来重新调整军事部署,以便造成一个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的形势,打破僵持,击败对方。明清战争爆发后,明朝一败于抚顺,二败于萨尔浒,三败于辽沈,四败于广宁。后经孙承宗四年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个复杂的东西,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对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思维方式。因而,把它简单的界定为“精神的鸦片”、“颠倒的世界观”,恐怕不一定很客观,正如恩格思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文明三态(农耕游牧与海耕)以及世界历史三态(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与人的时代)的宏观空间与时间视域,借助希腊悲剧为比较体,能够对元代中国悲剧(《窦娥冤》等)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元代中国悲剧结胎于农耕与游牧交汇的特定语境:原农耕中被边缘化的戏剧经游牧的刺激而逆时逢生。在该语境中逆生的中国悲剧衍生了三大互为特性:第一,在主题上,演绎着对人役(人受人的奴役)的宣诉;第二,在结构上,因人役苦难与役神(即渎神)情结的背谬张力而构成了悲身乐尾的形式;第三,在审美上,对人役苦难的舞台宣诉孵化出力与德的冲突范式和怜悯的审美格调。以上中国悲剧在主题、结构、审美三个层面上的特征一脉相连、互为相生,均是人役主线(主调)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丰富对哈代笔下人物悲剧的多元解读,采用了达尔文主义视角,分析了《裘德》中作家宗教情感变化与人物悲剧的联系,揭示了裘德在残酷的社会演化中物竞天择的悲情,反衬出作家对工业化所带来的毁灭性巨变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加深对哈代作品思想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对人类历史进行阐释的范型之一,它本质上是传统的话语。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历史情境中,必然会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产生身份问题,重建美学身份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吊兰 《人生与伴侣》2007,(11):52-53
我们其实就像那两个目光狭隘的骑士,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倘若我们能试着向对方靠拢,从而换个角度,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与爱人的相处就会变得更和谐。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文本细读与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关于消费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以符号崇拜为特征的消费主义对心理的异化作用.通过解析作品中的消费主义,特别是炫耀式消费,认为作品主人公对被赋予了符号价值的有形商品的追求,实质上是对豪华消费品所展示出的拥有者无形身份、地位的心理诉求.这种明显的非理性消费的消极作用才是导致"悲剧"的深层根源,这为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探讨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根源,提出在后现代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认为白人强势文化冲击、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民族生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后悲剧观在理论及实践策略上对悲剧文化的否定和颠覆,无疑已成为悲剧文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大逆流。但因此而认为悲剧文化会消亡于当代则是荒谬的。作为一种已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机体,悲剧文化始终生生不息地保持着与历史同步发展的连续性,对当代而言同样如此。无视其所蒙受的巨大破坏固然不对,而无视悲剧文化的当代潜流及其所仍葆有的内在生命力并因此抱悲观态度同样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