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鼎足而立的《尔雅》《说文》《释名》三书,堪称训诂学史上义训、形训、声训的三大里程碑。《尔雅》和《说文》历代备受推崇,至今犹为显学。独有《释名》较受冷落,自问世以迄清代,研究者少,“五四”以后,人们对它肯定少而贬抑多,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评判它①,把它目为作用不大之书。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汉语语义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北海刘熙成国撰写了一部著作《释名》。它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与以形训为主的《说文》和以义训为主的《尔雅》比翼齐飞,从而开创了我国语源学的先河。刘熙的功绩应该说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多年来对刘熙《释名》的评价多是肯定得少,否定得多。尽管这部书的声训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第一部词汇科学专著的问世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到孙常叙先生《汉语词汇》巨作定稿的1956年9月,中国词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 20世纪初叶以前,是传统词汇学积淀时期。 自《史籀》、“三苍”搜集词汇,编成韵语读本,《尔雅》分类整理训释词汇,中经《方言》、《释名》、《说文》以及雅系、许系诸书,到钱大昕的《恒言录》,郝懿行的《正俗文》等,都是以训释词语为主,都属于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及其上位学科——语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东汉刘熙为探求词的得名由来,做了一部声训专著《释名》。汉代以后,音义关系的研究续有进展,较有影响的是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右音”说、“音近义通”说。这些学说不无缺点,但对语源理论的建树还是做出了贡献的。晚近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一文中说:“盖字也孳乳而浸多,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  相似文献   

5.
所谓声训,即以音求义,就是通过词的声音,来探索词的意义 这种声训或叫音训的训诂方式,远在先秦时代就萌芽了。如: 乾,健也。 坤,顺也。 震,动也。…… 坎,陷也。 离,丽也。…… 兑,说也。 (《周易·说卦》) 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孟子·滕文公上》) 到汉代《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以及群书的注释,这种声训方式,便被大量运用。如: 《尔雅·释言》:樊,藩也。 《说文,一部》:天,颠也。 《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种声训方式发展又如何了呢? 有人认为,经过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五代,这种声训“逐渐衰微”,直到宋代王圣美等提出“右文说”,才为声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种说法,把魏晋南北朝也列为声训逐渐衰微的时代范畴内,似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论反训     
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正反两义共词的现象。正反两义所共之词,可以名之为“反训词”。基于此,训诂学有所谓反训条例。这一条例,从《尔雅》成书起,中经司马迁撮译《尚书》、扬雄作《方言》、许慎写《说文》、郭璞为《尔雅》和《方言》作注,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两千余年,一直被绝大多数训诂学家所确认。但近四十年来,反训条例受到不少攻讦。第一个起来发难的是郭老。他说:“在这儿我顺便还要解决一个字,便是《楚辞》在煞尾处每每要用短歌来作结,称为  相似文献   

7.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释名》作为一部声训专著 ,它在汉语语源学上的地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从语言学角度考证 ,它的声训大部分是可取的 ,这些可取的声训能够确定声训字和被训字之间是同源关系 ;能够援引方言证明词源 ;能够揭示上古语音系统、中古语音系统到现代汉语声韵系统的发展变化规  相似文献   

9.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10.
严元照的《尔雅匡名》在清代上百部《尔雅》研究之作中较有特色,尤其是其以《说文》校正《尔雅》的研究方法给后人很大的启迪。他以《说文》为参照,从古代用字角度、书体演变角度、汉字构形角度研究了《说文》与《尔雅》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澄清了《尔雅》收字情况、《尔雅》流传过程中的讹变等问题,为后人研究《尔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善本。  相似文献   

11.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所著《释名》是我国早期著名训诂著作,与《尔雅》、《方言》、《说文》齐名。对于它以声训“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前人已有很多鞭辟入里的阐发。但是关于它的作者却还存在不少有待廓清的疑问,至于它成书的确切年代则更是个悬案。由于资料的极端匮乏而且每有抵牾,刘熙的生平事迹今天几乎一无所知。《三国·吴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士燮命为长史”;《薛综传》:“(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阝少马)为交州刺史。(阝少马)到,  相似文献   

12.
反训浅析     
所谓反训,即在同一个词中包含着正反不同的词义,是古汉语词义训解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反训的研究由来已久,首先是东晋的郭璞在注《尔雅·释诂》中提出的:“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同时,他在注《方言》时,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此后,孔颖达、段玉裁、钱大昕等历代训诂学家都有过研究。近年来,反训的讨论比较活跃,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可有些文章对反训还缺乏本质上的分析,对反训的构成和归类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和补充的基础上,作些分析和探讨,并藉拙文提出古汉语词汇中的重言反训现象,而至今这一现象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一、在字的形体结构上,或者说,在组成其本义的要素中,包含着反训的意义。乱(乱):治也;乱也。《说文》:“乱,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许慎指出,“乱”字。从乙”“从(?)”,在《说文》中,凡“从某从某”或“从某某”即表明该字是会意字,就应从该会  相似文献   

13.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相似文献   

14.
从刘熙《释名》的声训到王圣美的“右文说”。为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 ,清代学者对“右文说”合理成分的发掘 ,又把同源词的研究向理论方面推进一步。然而 ,这都是在缺乏语言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情况下所进行的探索。直到王力先生《同源字典》问世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 ,而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同源词研究还有待承学之士的进一步努力 ,这对汉语史的建立以及汉语词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释名》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释名》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刘兴均东汉刘熙运用声训的方法对名物得名之由作了深入的探究,写成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研究的专著——《释名》.对这样一部有开创精神的著述,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一提到它就不约而同地把它和主观唯心主义挂上号,对其评价是贬毁者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各种词语的词典。它初步奠定了我国语文词典编纂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古代汉语近(同)义词词林的雏形。其编纂体例和训释体例,也对后世的汉语词典编纂史和文献语义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所谈的是“连言为训”这种训释体例。 黄侃最先发现,“《诗经》中连言之字《尔雅》‘释言’‘释训’即以为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焯编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称“连言”,是指古文献里特定语境中有联系的上下文。例如《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  相似文献   

18.
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释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文中将《说文》声训分为“以音同音近字为训例”、“形声字与声符字相互为训例”、“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例”等九种形式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西汉杨雄的《辖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①,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典,它与《尔雅》、《说文》一起被人们称为中国汉代的三大语言学巨著。历史上研究《方言》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取得成就最大的有晋代的郭璞、清代的戴震和钱绎。尽管前人在研究《方言》的工作中已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20.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早期重要成果。从《尔雅》的内容看 ,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术语、条例等 ,大都可在这里找到它发展的源始。考察《尔雅》 ,在《释言》部分出现了一些同一释条中用不同词来解释同一词的现象 ,其中既有义项之训又有义素之训 ,这一训释方法是传统训诂学理论无法涵盖的。文章将这种训释方法称为同词异训 ,试图从《尔雅》中较特殊而又有规则的“A ,B也、A ,C也”这一形式出发 ,结合现代语义学的有关理论 ,探讨其同一训释条例中同词异训的训释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