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鸣  吴晨阳 《城市》2017,(9):14-17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制定并实施的诸多重大决策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是京、津、冀三地必须要面对的一项挑战.京、津、冀三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面临的政策缝隙现象更加突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业人才队伍不成熟、网络谣言提高风险的社会温度等问题,会给京、津、冀三地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三地要通过树立大局意识、建立优势互补的平台、加强信息公开与监管等方式,把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最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2.
池佳伟  张贵  尹金宝 《城市》2014,(10):20-24
正一、引言现阶段,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且备受瞩目。然而,由于京、津、冀三地之间仍然存在种种壁垒,使得该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到市场活力的发挥,造成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协调。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背景下,构建统一的区域性市场,即破除京、津、冀三地间的市场壁垒,使市场要素充分流动,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协调配合。发挥市场作用,实现人才、资金和  相似文献   

3.
沈艳兵  雷盯函 《城市》2016,(5):51-5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大思路和大战略,它对于京津冀区域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意义重大.金融是经济的命脉,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金融的创新和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革命性意义.互联网金融天然的无边界性也必然能助推京、津、冀三地金融体系突破地域性限制、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董微微  崔丽红  曹馨洁 《城市》2021,(12):45-56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改善民生的双重功能.京、津、冀三地的健康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笔者基于健康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剖析京津冀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局限,提出推进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孙媛 《城市》2016,(6):53-55
循环经济着重强调自然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约束,要求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减少资源环境问题的目的.因此推动京津冀实现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是破解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利益协调与再分配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以及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孙可娜 《城市》2015,(3):10-13
一、京、津、冀三地产业特征与结构差异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从2014年初开始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政府、各方专家及社会各界对此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论证,力求突破各方面的局限,在产业发展、大气治理和铁路交通等诸多领域共谋一体化发展大计。京、津、冀三地在优势互补、相融共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北京和天津作为全国两大直辖城市,集聚着众多各类人才,科技优势显著,工业基础雄厚,金融、商贸、交通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完善。河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环绕京津,空间广阔,为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京津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梯度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孟祥林 《城市》2014,(8):15-22
正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的发展状态与区域经济学依据(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廊坊的发展状态分析京、津、冀三地虽然分属3个不同行政区划,但无论从历史沿革角度看,还是从地缘关系看,三地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从该区域分割为3个行政区划后,京、津依托大都市的优势,在发展势头上很快超过了河北省。河北省11个中等城市中,保定、唐山、张家  相似文献   

8.
王宇光  王立  张长  安树伟 《城市》2015,(8):12-16
笔者基于文献综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全面深化三个阶段。科学处理人口压力、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安全和战略内涵偏差是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行政体制障碍、空间结构不合理、制度安排有缺陷、区域发展缺规划、公共政策待完善、资源禀赋不足阻碍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梳理产业分工、构建立体便捷交通、构造生态网络以及实现人居和谐等方面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立国 《城市》2014,(9):5-7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媒体誉为国家一号工程,备受国内外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始于1986年成立"环渤海市长联席会"。此后,标志性的事件是2004年京、津、冀三地在河北廊坊召开会议后发表的"廊坊共识",以及2005年国家发改委主持制定却至今没有出台的《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划》。2011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直到2014年2月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讲话,京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航空领域的密切合作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中显得尤为重要.京津冀是我国航空发展的起始点,见证了我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在我国对外开放、 国际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分工定位缺乏合理性,使得京、 津、 冀三地机场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北京吃太饱、 天津吃不饱、 河北吃不到"的问题在航空领域上依旧表现得十分明显.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通过构建"双核—双节点"的世界级机场群,整合区域内部现有机场资源,明确三地机场合理功能定位,牢牢把握建设河北雄安新区这一历史性契机,着力发展"航空—高铁联运",破解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极独大"而周边机场吸引能力严重不足的困境,以期提升三地机场的综合使用效率,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11.
吕静韦  钱元熙 《城市》2019,(9):11-20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着力点,产业结构和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笔者基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口、资本、技术资源要素禀赋的特点分析,就如何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年又适逢天津建卫610周年,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从区域关系视角回顾天津发展历程,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京、津联动发展的悠久历史传统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行动自觉性,不断开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屠凤娜 《城市》2016,(1):23-27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战略, 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 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 笔者阐述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概念的演进, 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推进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蕾  孙钰 《城市》2016,(11):7-10
城市副中心是一个城市的次级商业商务发展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大城市、 超大城市的人口、 资源压力,有利于推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越来越引起我国城市群建设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相关城市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化建设的关键点.笔者以天津市红桥区为例,从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旧城改造、 金融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市红桥区应如何借力天津西站综合城市副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天津市红桥区区域建设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机遇、 以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 以西站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为保障、 以"十三五"发展阶段为契机、 以城市化发展为目标,推动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邬晓霞  高博 《城市》2021,(2):3-11
高端制造业是北京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重要载体.当前北京高端制造业呈现向周边新城和开发区拓展、向产业园区集聚的布局特征,北京各区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较为清晰,京、津、冀三地高端制造业产业关联逐步形成.但仍然面临产业布局分散、园区间缺乏分工协作、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体系以及协同发展格局尚不明确等问题.基于推...  相似文献   

16.
宋维珍  安树伟 《城市》2020,(4):3-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治理水平提升和制度供给上的优势,推动京津冀在产业、交通、生态和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北京在推动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引导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拓宽协同治理领域,引入多元化和信息化治理手段。顺利推进京津冀协同治理,需要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转变治理理念,形成协同治理格局;联合津、冀构建长久有效的协调体系;组建专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过程中,协同机制不完善是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探索新型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京津冀区域有效协同乃当务之急.笔者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相适应的协同发展模式,提出了符合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和未来需要的网络化协同发展模式.京津冀网络化协同发展模式是超越区域、 部门边界的扁平化组织交流模式,是在顶层设计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低交易成本的内生性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崔志新  陈耀 《城市》2019,(3):12-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近年来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较大突破、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进展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继续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破解我国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9.
王垚  年猛 《城市》2018,(8):3-15
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为河北省中小城市尤其是邻近京津的区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区域竞争加剧也为形成良性与分工合理的区域合作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笔者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在分析和总结近年来涿州市参与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涿州市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区域合作原则及总体思路,重点剖析涿州市与北京市、天津市、 河北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关系和重点合作领域,为河北省其他中小城市如何参与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杨钊 《城市》2016,(6):48-5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重要的出海口岸和增长极,是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滨海新区需要踏石留痕的执行力,要充分发挥海空两港、现代制造、研发转化、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叠加的优势,融入、推动、引领协同发展,促进形成新型首都经济圈,分担疏解非首都功能,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的支撑带,促进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动实现天津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