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需要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旨在建立一种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提上了日程,在历次重要会议中也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严峻和复杂,它关系到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性发展。世博会的举办正深刻地影响着上海城市未来的发展,同时也给上海人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放大世博效应,转变发展理念,在新的更高层次上推进统筹解决上海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全胜 《城市》2018,(3):59-68
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类型和城市化发展方式等的选择,城市化道路决定城市化成败,需要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道路的形成机制、具体类型、提升路径等做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了城市化道路的发展特征、城乡融合的路径和理想城市的规划等问题.国内学者注重考察城市化道路的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未来的城市化路径等问题.这些相关研究为分析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广州为蓝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了解城乡居民对统筹城乡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及期望、城乡之间的主要差距和突出问题,对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罗勇 《城市观察》2016,(3):137-143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交织的矛盾与问题,其中与城市地质环境相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城市地质环境的重大影响因素。城市绿色转型将带动中国城市化向更高的水平推进,也为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从理性与适度增长、转变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系统地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建设和管理模式和城乡地质环境的统筹等绿色战略方面出发,可以提高城市地质环境政策制定的立意高度,在未来城市的地质环境发展中充分地显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绿色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史甲庆  尚春雅 《城市》2008,(7):46-48
在城乡二元对立现象严重的中国.要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城乡统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城乡统筹工作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人的转变.即实现农民的城市化.完成农民向城市市民角色的转变。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在谈到农民市民化问题时.都强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政策等.但是农民市民化并不只是解决农民户口、  相似文献   

7.
天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学锋 《城市》2010,(10):23-28
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结合本地实际和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天津围绕着破解农村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土地和资金约束等难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探索出一条“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与此同时,为了疏散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城镇体系,天津也加快了新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自工业革命起,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城市化强有力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及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人类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线索。进入21世纪,城市化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城市犯罪率的提高,严重威胁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不利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广西为研究对象,对广西城市化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广西的人口流动及犯罪率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富昱  江雪峰 《城市》2009,(2):53-56
一、概述 我国的县域(包括大城市的远郊区)普遍具有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界限不明显的特点。在我国城市体系发展中.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的枢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改造是随着社区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快速扩张而出现的一个棘手的城市问题。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的因素。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关注的大事之一。把城中村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兴城市社区,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峥 《城市》2012,(1):35-39
一、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城市是具有一定空间形态的经济集聚体,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的基本特征.生产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经济社会对空间集聚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空间城市化是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集聚效应的过程.而集聚效应的产生又依赖于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最优的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可以产生最大的空间集聚效应.相比小城镇发展模式而言,从集聚形式、规模经济、"增长极"作用的角度来看,大城市、城市群发展能够发挥集中集聚优势,代表着空间结构演变的发展方向,在规模经济方面优势明显,更是现代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正确建立城乡政府权力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通过城乡资源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协调发展,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合理配置。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要着重走乡镇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韩振武  潘维军 《城市》2012,(2):52-56
当前,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制约着中国发展,各界对此提出了多种对策有的认为要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城市化;有的认为要靠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农村的扶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实际生活中的“城市病”使一些人绝望,有的市民舍弃都市喧嚣去过田园生活,但城里的污染源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向乡村.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对农民新的变相剥夺.一年来,笔者围绕"世博会与城乡互动,建设和谐社区"主题进行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吴中区木渎镇政府、临湖镇湖桥村、横泾镇尧南社区、常熟市蒋巷村、平江区历史街区社区等单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部分非洲国家忽视生产力水平的现状水平和社会软环境建设、不重视公共服务的改善,一味地追求造城运动,缺乏有效政府宏观调控和城市总体规划,使得城市在全境内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发展的同时负面效果日趋凸显。这种非均衡型城市化模式体现出如下特征: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不强、城市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等。这些矛盾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城市拥挤、疾病流行、高犯罪率、滞后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剖析非洲国家的非均衡型城市化的特征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对解决非均衡型城市化问题进行反思,对合理引导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可定义为: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以科学发展来统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上海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必须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关注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突出有效增长和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国际化大都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单位制"和"街区制"两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 特点和运行机制存在巨大差异,构成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转变的关键节点.笔者基于"城市空间生产"理论,从经济体制、 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和政策倾向多维度对比两种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探寻其空间生产模式下的转变.研究主要结论为: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深刻引导着城市空间生产的经济社会基础的转变.二是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种类多样化发展,引发空间利益博弈,城市职能转向复杂的商服职能,单位的分解和开放街区的形成,打造了城市"微交通"网络.三是资本的来源和运作方式更加多样;生产模式由单一走向复合,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政府"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耦合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30年回眸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茂华 《城市》2008,(7):3-6
城市化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对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和总结.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化面临的新形势进行重新审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小波  郑培 《职业》2017,(1):118-119
一、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推手 1.新型城镇化 我国在2000年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正式使用"城镇化"一词."城镇化"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城乡协调,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核心,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贾艳慧 《城市》2009,(7):66-68
“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是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中心区大量的工业、房地产开发等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大量的乡镇企业也随之涌现.城乡结合部用地急剧膨胀。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益、保障城乡用地结构协调统一、提高城市化水平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过程中,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特征愈发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结构转型、人口与家庭结构转型、就业与收入结构转型。由政府、市场及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从乡土走向城市的社会结构转型之路的重要动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口与家庭结构,扩大就业与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地区社会结构转型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