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低影响开发的举措之一.在天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对天津全运村道路绿化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针对天津城市地域特色,探索海绵工程设计和施工对策,以期促进天津海绵城市建设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威 《城市》2014,(2):76-78
正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示范生态城市项目,对区域的绿色建筑标准做出了统一要求,"土建与装修一体化"作为节材和环保的重要措施被纳入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天和园一期工程作为中新天津生态城首批开发建设的商品房项目,实施了全装修。  相似文献   

3.
王永阳 《城市》2016,(6):56-60
海绵城市建设是目前生态城市发展的重点.笔者结合天津的特点,针对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湿地、河流的保护改造、可渗透路面以及下沉式绿地的推广对天津海绵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并提出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推动天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在2016年汛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面临着经济、 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有水平亟待提高的局面.笔者总结了国内外雨水利用技术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天津城建大学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当今的海绵城市建设举措,从低影响层面提出了一些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方案和处理方法,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低影响入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彦涛  王彦洋 《城市》2016,(4):54-59
针对天津城市内涝和缺水并存的城市水问题,结合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天津文化中心已建成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运行效果,并以新八大里地区规划为例,就规划区内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等,展开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智 《城市》2008,(9):27-30
2007年11月,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签署了有关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2008年5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对外发布,9月底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晨 《城市》2006,(4):30-33
1997年底,中央宣布了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2004年底编制完成并已上报建设部审批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天津的这一定位: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要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一总体规划再次强调要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化港口大都市.  相似文献   

8.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模式既可以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模式和瑞典哈玛碧生态城区模式,又可以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与河北雄安新区在建设定位和建设理念等方面高度契合,使模式借鉴存在可能性.河北雄安新区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新天津生态城有必要将已积累的能复制、 可推广、 国际先进、 中国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经验,供雄安建设绿色智慧新区借鉴或复制.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7项重点任务,均可以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模式中获得经验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文增 《城市》2015,(1):48-5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其中包括支持天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诚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及再工业化战略与国内部分中心城市纷纷获批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背景下,天津滨海新区在拥有一定优势和条件及担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形势驱动下,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显得尤为必要和急迫.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把握好在天津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10.
陈志 《城市》2017,(9):51-54
海绵城市作为全新的城镇化建设理念,其实质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结合天津市气候特征、地质水文条件和经济成本,确定适合天津市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实现“渗、滞、蓄、净、用、排”功能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是新时期城镇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编制海绵城市设施标准设计图集、设计专篇、审查要点可以规范工程做法、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设计效率,统一审查标准对指导海绵城市建设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姜铭  雷仲敏  曲卉青 《城市》2014,(10):35-40
正国家级城市新区是指城市在设立新的城市功能区时,其设立程序、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任务等均由国务院统一规划和审批,相关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国家级城市新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在承载国家战略、发挥城市集聚与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莹  刘健 《城市》2016,(10):47-52
2010年,国家发改委将天津列为我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之一.近几年,天津在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及绿色建筑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低碳城市建设初见成效.笔者回顾分析了天津低碳发展取得的成绩、阶段性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十三五”期间低碳发展激励、补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贾馥冬  杨雪伦 《城市》2015,(10):44-47
笔者通过对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的分析,结合对目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海绵城市的解读,以天津滨海新区为切入点,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雨水利用与循环3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由定性到定量阐述海绵城市建设在整个城市规划中不同阶段的落实办法。  相似文献   

14.
天津城市地下道路功能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文凯  崔扬  周欣荣 《城市》2007,(8):62-64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天津的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近年天津大力建设地铁及快速路系统,但随着城市扩张及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居民出行需求日益增加,地面道路交通状况依然严峻.纵观国内外交通系统较成熟的大都市区,地下道路作为新的道路规划、建设形式已经成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阶段,做好地下道路空间规划,为地下道路建设控制预留条件,对于天津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廷  肖忠钰 《城市》2008,(11):85-90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是实现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区和天津市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举措.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重大。为规范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而编写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为《评价标准》SSTE—GES).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绿色建筑的内涵.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进行了大胆创新.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将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把"构建生态廊道,保护恢复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生态、智慧城镇建设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武汉市作为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智慧海绵生态体系,控制城市"热岛",解决内涝困扰,化解雨灾洪涝。研究从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洪管理入手,就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活用"LID",提出"PPP+",探求武汉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洁  周韵  陈天 《城市》2014,(11)
正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建设伊始就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也促成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我国拥有最大填海工程项目的地区。按照《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滨海新区的填海造陆总面积将达到约34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的填海工程起步早、规模大,一方面是区域港口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滨海新区淤泥质的岸线类型为填海造陆提供了较好的条  相似文献   

18.
孙晓峰  黄雅贤  尹波  范靓 《城市》2012,(10):37-41
一、项目背景生态城是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建设生态、环保和节能为主题,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新尝试。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成立之初,中新两国技术团队联合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其核心思想是节约能源。指标体系中有代表性的指标,如绿色建筑比例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小于20%、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150吨二氧化碳/百万美元GDP以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约50%等,都超过了国内标准,甚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持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指出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理念及意义,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夏勇  张彩云  朱欢 《城市》2021,(5):27-40
笔者通过分析生态城建设的绩效和难点,试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从理论上将生态城凝练为绿色发展型、增长极限型和增长衰退型三类,并选取经济驱动力、环境效率、人力资本和民生福利4个维度以及相应的15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创新性地将这些指标凝结为城市文明指数,作为评估生态城建设绩效的指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案例,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