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的文学观,确立于对民族、民众与知识者自我的生存境遇"三位一体"的体验之中,他确立了改变这三者生存困境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他的"梦",即焕发人本有的"天性"以"立人":一方面,鲁迅的"梦"与民族、民众的生存境遇又存在着巨大反差,他愈是要缩短自我与群体(民族、民众)之间的距离,就愈加感到这种距离的不可逾越,<彷徨>较之<呐喊>对民众生存困境的审视,消解"梦"与"境遇"的对立,在对"境遇"的表现中深化并强化了他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孤独个体存在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彷徨>并非真正放弃了对与"境遇"对立性萌生的"梦"即对人的"天性"的追寻,这"天性"中不仅有"诚"与"爱",更有"憎"与"复仇",后者较之前者,同样为鲁迅的现实生存困境所逼发,更切近他思想性格的个性特征,显现了他的"梦"与"境遇"在对立中更深层次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黄怀信 《东岳论丛》2003,24(1):85-86
上博简<诗论>第十简开端"<关雎>之改"等七句的语主问题,关乎传统<诗>学传承及学术史之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七句为<诗论>作者引孔子语.实际上,该七句非孔子语,亦非作者引文,而是作者自设之题.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活着》所渗透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他们的善良和平和,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在小说<活着>里都能找到表达所对应的空间,也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蛛丝马迹,作为中华大地的本土文学,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斩不断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6.
杜佑编辑的<通典>不仅汇集了唐以前数千年间的典章制度,而且反映出他丰富的编辑思想:他提出"将施有政"、"经邦致用",强调编辑工作要积极反映时代精神,为政治服务;此外,他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的编辑观念,不信怪异、勇于疑古、善于求实的编辑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机盎然的宪法--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读书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味深长呢.  相似文献   

8.
<全国合作化方案>是薛仙舟生前留下的唯一一部足以全面反映他的合作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历史文献.他反对抄袭国外的合作方式,希图建立一种中国本位的合作制度;明确民生主义的合作原则,以民生主义之实现为合作共和的终极目标;主张社会合作化,合作事业要城乡并重,最终消灭城乡差异;主张"黄埔式"的合作训练,崇尚"乞丐主义"的合作人生观;倡导全国合作银行,注重开辟海外市场;开辟合作"新天地",提倡妇女参与合作.这部人称"民生主义的合作计划"蕴涵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智慧,并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历史启示,值得总结和体味.  相似文献   

9.
论晁盖之死     
晁盖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理应列在一百单八将之中,然而却在曾头市中毒箭而死。晁盖的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早死的因素有如下几点:在元代水浒故事中晁盖是早死的,这是《水浒传》作者创作的重要依据;晁盖的弱点使其不适宜当寨主,同时也导致了他的早死;宋江是《水浒传》的主角,他的优点使他更适合做寨主,晁盖活着,宋江不可能当寨主,晁盖要让位于宋江,就必须死,这是作者创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的起始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意见.现以1840年至1871年的小说为参照物,以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发表的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乃苏国奇闻>和我国第一本文艺性杂志<瀛寰琐纪>发表的理论文章<〈昕夕门#谈〉小叙>、小说<昕夕门月*#谈>为依据,从小说的观念、内容、题材、体裁、出版形式的变化,论证晚清小说应以1872年为起始时间.介绍八种论述晚清小说起始观点的著作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王民华 《河北学刊》2012,32(2):193-195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不可说"的命题,这与禅的"不可说"不谋而合。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言语观:什么不可说,为何不可说,如何说"不可说",以期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中"不可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祁磊 《社会科学》2007,(11):149-154
《周礼》中的灾荒概念为研究灾荒史者所熟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多以对灾荒概念的常识性认识为基础研究中国灾荒史,即从经验性常识认知原生态常识。这种认知虽然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不能完全反映《周礼》灾荒概念的原貌。  相似文献   

13.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4.
元晓和义天这两位韩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国师,一倡“和诤”,一主“圆融”,这两者其实一脉相承,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但不失佛教的立场。这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元晓着力在和会诸宗内部的纷争,义天重在宏观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6.
《修道院纪事》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萨马拉戈的代表作,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类自由意志与专制意志间的悖论。作家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专制独裁的憎恨与咀咒,并对封建宗教的反动本质进行了揭露与批判。作家在真诚呼唤平等与自由的同时也告诫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邦风》“其声善”。“其声善”是对宗周“典乐”演礼流程的特征性总结。《邦风》以兴言礼义,以乐奏象礼,歌于君臣燕飨“典乐”,弦于乡人举贤序齿,“文而谲谏”,“广乐成教”,是获得上下认同的有效政治途径,广泛切实地履行宗周“典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命。  相似文献   

18.
徐朝红 《云梦学刊》2004,25(4):115-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什么”、“怎么”的研究非常热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什么”、“怎么”的来源;“什么”、“怎么”的语法结构;“什么”、“怎么”的语法意义及语法用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两课”教师 ,深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两课”与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 ,互联网时代对“两课”提出更大挑战 ,“两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敬业精神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