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本"和"该"是多义字,它们都具有指示代词的功能。代词"本"和"该"在我国书面语,特别是正式公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从人类认知领域探讨代词的用法,可以进一步分析、解释人类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言语行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指示代词"本"和"该",从人类认知结构分析代词"本"和"该"的使用情况和特点,以补充我国目前汉语代词研究领域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书》差别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4.
疑问代词“什么”的特殊用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疑问代词"什么"的特殊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  相似文献   

5.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 多少 V2 多少"、"多少 N1 多少 N2"、"N1 多少 N2 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 多少"、"多少 N 多少 量词"、"多少 量词 (N1) 多少 量词 (N2)".  相似文献   

6.
“每”和“各”是两个特殊的指示代词,但两者有同有异。两者都可以用在名词、量词前面,都有逐指个体而统括全体的作用,但“每”侧重统指全体,“各”侧重逐指个体。其实“每”和“各”在句法和语义平面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何、曷、奚、胡、谁、孰、岂”等后面及指示代词“此、是、彼、夫”等后面常跟着一个“其”字,它们一块儿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后世仿造的句子也不少,但要说清这个“其”字的作用是什么,它跟前面的疑问词和指示代词是什么关系,却是件困难的事。原因在于“其”是个虚词,意义本来就不实,当它出现在上面那些词之后时更显得似有若无,难以捉摸。从汉代起学者们就已开始注意这个“其”字了,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在仔细审读大量例句的基础上(幺由)绎出“疑问词和指示代词 其”的使用条例,兹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8.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过程;唐代开始出现的"这",在宋代发展成熟,至迟在元代取代了"此"的主导地位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汾阳方言的指示代词与疑问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要地反映了汾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疑问代词的语义及作用,并择例分析其复杂性。汾阳方言的某些指示代词及疑问代词,至今仍保留着近代汉语,甚至古代汉语的遗迹。  相似文献   

10.
《墨子》中的"是"是一个高频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为指代词以及连词语素,形容词、系词以及其他用法相对较少。在"是"作为指代词的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用法;而在回指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陈述用法。由《墨子》中指代词"是"中各种用法以及语法化的两个条件(语义适宜性和高频率)来看,现代汉语判断系词"是"很有可能是来自指代词"是"的回指陈述的功能。在回指陈述较为简单的句式中,代词"是"的回指功能不是必要的,又因"是"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判断句,故代词"是"得以演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称代代词与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指代词“这”可分为指示代词“这”与称代代词“这”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语法功能、称代对象、称代的语言位置等几方面。称代代词“这”还在语值上富于特点 ,表现在使句子结构合理、用语经济、语言形式灵活多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日近长安远》有意凸显凌霄花的坚韧、倔强和不屈,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新一代女性作家对20世纪80年代舒婷建构起来的二元对立式宣告和抒情传统的解构。与混沌的生命状态相伴而生的叙述形式必然充满空白、断裂等引发的含混问题,而形式的症候表征并不真的成其为问题。懵懂的生命状态和叙述中的突兀、空白、裂缝相互契合,共同展示出该小说"混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16.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17.
在对峡江方言的指示代词形式、意义及用法全面描述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峡江方言的指示代词的突出特点。1.指示代词的语音特点;2.指示代词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弱化的三分系统;3.近指和远指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内蒙丰镇话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及中指三系之分,这三系内部,及系与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分工。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史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及类型学研究都表明汉语方言中存在"量词→指示代词→名词化标记"这样一个语法化链条。海盐方言中"个"的语法化过程较完整地保留了该语法化链条的演化路径,充分证明了该语法化链条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统。这可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各个层面解释促使该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侗语的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使用和语法功能上与汉语相比较,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举例,并与汉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帮助人们学习、了解侗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