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有《春秋》《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而今,我家也有了"编年史"——《风云往忆》.此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我八十有六的老妈! 因为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老妈自成家后,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丁丁 《北京纪事》2015,(6):89-95
俗话说,"老妈抱孩子——人家的."但我的保姆赵阿姨,却一直视我如亲生儿子,并和我家维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出生后5天,赵阿姨把我抱回家 我儿时最早的记忆大约就是赵阿姨家了.赵阿姨名字叫赵香兰(化名),是家庭妇女.她的丈夫叫李汉斌(化名),在京郊一个煤矿当会计师.  相似文献   

3.
好家伙,3点半就放学了!心里一阵窃喜,看电视、吃零食、踢毽子、打扮……好爽啊! 打开电视机看《倚天屠龙记》,据我推测,妈妈去学开车,要一个小时后才回来,干什么好呢? "叮铃铃!"电视?电话!我一接:"倩倩哪,你练琴了吗?"哦,马上练,马上练!我刚进门呢!" 神了,老妈时间掐得这么准! 我叮叮铛铛摁了几个音,胡乱拼凑成了一首小曲儿。不多时,我就跑到客厅  相似文献   

4.
寻物启事     
本人因老妈无休止地纠缠而丢失了三样东西,恳请广大市民帮忙寻找!前些日子,老妈不知听了谁的"谣言",在书店里给我买了山一样高,石头一样重,海水一样多的练习题,并说"做完后成绩一定能提高不少"。没办法,我只好一回家就写作业,写完了《黄金卷》写《一课三练》,写完《阅读百分百》写《预学寓练》……  相似文献   

5.
王世虎 《社区》2012,(20):40
老妈今年六十岁了,别看她只有初中学历,文化水平不高,却特别爱看新闻节目和关注国际大事,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一直走在时尚生活的最前列。这不,周末我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水,老妈便拉住我迫不及待地  相似文献   

6.
韩学政 《老友》2014,(6):45-45
正那天,突然在我的微博里看到一个名叫"快乐妈妈"的博主留言,我顺着链接点进去一看,这不是老妈吗?我赶紧打电话求证,果然就是,老妈开微博了!我一边高兴地告诉老伴,一边仔细查看老妈的微博:儿子教我学打字、女儿带我逛北京,还有自编的说唱词《会亲友》……真想不到老妈也会上网用微博了。这还是那个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一辈子的老妈吗?老妈是一位农村妇女,年轻时曾当过几年代课老师,后因父亲去外地工作,她既要独自抚育我们姐弟6个又要侍弄庄稼忙不过来才辞了老师之职年前  相似文献   

7.
林颐 《老友》2008,(3):45-45
我家住在城郊,附近有不少农户。有一天傍晚,我陪着老妈散步,我俩看见了一个菜园子:墙沿上攀爬着绿油油的藤蔓,西红柿青青的果粒挂在枝头,小白菜娇娇嫩嫩的,在阳光下呼吸……老妈向往地说:"真想也有个菜园子,不仅能调剂生活,享受收获的喜悦,还可以放松心情,锻炼身体。"  相似文献   

8.
冯硕 《老友》2009,(3):44-44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老妈与时尚流行是不沾边的。没想到,她不但成了我这个"网络大虾"都不清楚的"印客",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老妈以前在单位从事文案工作,闲暇之余喜欢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 年代初,父亲家从宣武区搬到复兴门新居,与萧乾、文洁若老师一家为邻,而且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门对门.从那以后,我们与萧老一家就成了好邻居、好朋友,至今已有30 多年的"邻龄"了. 您可能会疑惑,平民百姓与文化名人是如何成为邻居兼好友的呢?我想,这应该缘起于我父亲和萧老这两位"老北京"的一见如故吧.父亲搬到复兴门后,我的小弟世杰照顾父亲的起居生活,给老人订了一份《北京晚报》,作为他的"精神食粮".每天下午报纸快送来的时候,腿有残疾的老父亲便扶着楼梯从五楼"慢步"到一楼去取报纸——这成了他每天一次的锻炼,乐此不疲.我家对门的萧老,当时也订了报纸,包括《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多达七八种.  相似文献   

10.
宁歌 《可乐》2008,(5):7-8
蜂蜜含有花季的味道,青春藏着少年的心事。剐破多条裤子我妈一直视林楠为大敌。小时候,他叫我一起上学,老妈总骗他说我已经走了。他就扯着脖子在门外喊:"沫沫,沫沫。"我飞也似的跑出来,老妈一脸尴尬。也不能怪老妈对林楠有偏见。就是他带我爬墙剐破了N条裤子,就是他不考虑我淑女形  相似文献   

11.
夸夸老爸     
张帮俊 《老友》2014,(5):42-42
正"老头子,下午你去把卫生间里拖把池上的水龙头弄弄,好像有点漏水。"老妈对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老爸吩咐道。"我是搞消防的,水电我也不太懂。"老爸回答道。"别谦虚了!谁都知道你是我们家的万能维修工,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让帮俊给你做下手。"老妈这么一夸赞,老爸便起身去杂物间拿工具了。我笑着朝老妈竖起了大拇指,她轻声地说:"你爸这人让他干  相似文献   

12.
老妈当模特     
篱笆听雨 《老友》2012,(12):44-44
老妈不在家,手机和电话打了多次都没人接,我心里有些不安起来。忐忑中,老妈终于回了电话,说现在正有事,不方便讲话,一会再打给我。下班后,我直奔老妈家。一进门,我便发现老妈变时髦了:一身得体的装束,还烫了发,花白的短发很漂亮地  相似文献   

13.
湖南女诗人杨亚杰2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诗歌圣坛,先后出版了诗集《赶路人》、《折扇》和《三只眼的歌》.她最近出版的《三只眼的歌》标示出她诗歌内容的深化和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独创性.其诗歌逐渐融入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成为一种朴素而带有诗性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从有意而为之的刻意"抒情"到自然而然的随意"书写",从匆匆"赶路"的激情奔涌到俯仰宇宙的从容表达.  相似文献   

14.
团购     
我家前一阵购买了新居,两居室的楼房,通风采光好,公摊面积小,老妈对房子很满意,当然她最满意的还是房屋的价格。交房时,老妈在和小区里的邻居们闲聊得知,小区里和我家户型一样、楼层一样的房子,人家购买的价格足足比我们家贵了4万元。老妈得意地  相似文献   

15.
"感应"起源于《周易.咸卦》中先民对男女交感而生人类、万物原始生命意识,《荀子.乐论》首次将"感应"运用于古代文艺美学,西汉《乐记》则作了更为深入的发挥,便使"感应"成为中国文艺美学中论述艺术的本质与产生的重要范畴.佛学东渐后又赋予了"感应"新的意义而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刘卫 《社区》2012,(6):49
退休后,老妈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看报。没事了,她喜欢泡一杯茶,戴上老花镜,浏览订阅的《老年月刊》和我从市面上买来的畅销报刊。每读到"亮点"处,她凝神静想,必把"老头子"叫来,分享从文章中得到的教益,还找机会身体力行。春节前,为添喜气,我拿年终奖添置了几件高档电器和一套组合沙发。妻子和老妈到商场挑选了冬装、窗帘、床单、被套和沙发罩等。彻底做了卫生,换上  相似文献   

17.
宋尚明 《老友》2013,(3):42-42
去年,我给老妈买了部老年手机,老妈嫌不会用,一口拒绝了。前不久,有一天老妈从老年大学回来,看我用手机打电活,就说她同学中也有人在使用手机,连这个同学的名字都说得十分清楚。一开始我没在意,过后一想.大概老妈是想用手机了,于是我便把早已买好的手机拿出来,递到她手里,老妈果然很开心。  相似文献   

18.
张丹 《老友》2014,(7):45-45
老妈拥有第一部手机,是在8年前。那时,我因为工作原因,要去一座北方小城,便将刚上小学的女儿托付给了老妈。为了便于联系,我给老妈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第一次远离家乡,那份惶恐、不适和对家人的思念,时时充斥着我的身心。每天,我都要拨通电话,向老妈痛快淋漓地诉说工作和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再听听她唠叨些家里家外的事,心里便会变得暖暖的。  相似文献   

19.
据说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早已走向世界了.几年前我在慕尼黑时,一位德国女士告诉我《花样年华》她看了两遍,喜欢得不得了,《卧虎藏龙》出来后她又看了两遍.我理解她对"东方"、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迷恋,我也了解许多中国的文化人是怎样迎合这种"国际口味",以打入全球性的文化市场.七八年前,我参加比利时的一个诗歌节时,一位记者采访我,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导演的作品很中国化,而你的作品不是这样?"我记得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作为回答,这句话是:"即使穆罕默德不和骆驼在一起他也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20.
老妈今年66岁,玩滑板车已经6年了。老妈的滑板技艺超群,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滑板老太"。6年前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我为她买了一辆滑板车。我没有时间陪女儿练习滑板车,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老妈的肩上。老妈在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