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嘉庚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陈嘉庚精神遗产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诸多契合之处,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宝贵资源。集美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大力弘扬嘉庚精神,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新形势下,要从高校德育创新的目标出发,进一步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拓展教育途径和载体,充分发挥陈嘉庚精神遗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日盛,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海峡两岸高校在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和方法、管理队伍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海峡两岸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组织机构的指导服务职能;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机制,提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机制,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等方面着手,构建适应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叶培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波通信和光纤信学专家, 更是长期从事教学、 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家, 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就教书育人而言, 他提出 "忽视基础将永远落后", 重视课堂教学, 注重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品质; 科研选题主张 "学以致用" 和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育管理过程中奠定了北邮的办学目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重点学科和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倡导国际学术交流. 学习并研究叶培大的教育思想, 对于当前的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救国: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思想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庚的兴学动机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救国,"教育救国"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与20年代一般的"教育救国论"有所不同.陈嘉庚的教育救国动机,产生于愚昧、落后的旧中国,来源于海外华侨赤诚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了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也是他的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陈嘉庚对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进行了透彻的、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论述,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陈嘉庚的教育哲学观孙谦有关陈嘉庚兴学办学活动的研究,至今已取得相当成果。一些文集与专著的出版和大量论文的发表,对于理清陈嘉庚的兴学动机与过程以及办学特色和作用,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无可否认,许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尤其是对陈嘉庚教...  相似文献   

6.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对策,使其工作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7.
陈嘉庚重视对国内外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进行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国有民办独立学院教育体制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素质现状对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体现了因材施教、因材管理的教育思想,把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和三本学生素质现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瓶的重要参考条件。论述了如何进行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文庆与厦门大学早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庆作为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和中国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突出的办学成就享誉于世.他追随陈嘉庚办学,博采东西学术之长,融会贯通,创新文化;推进学科建设,缔造研究型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在中国现代大学史上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注重大学责任,努力实践以社会为本位的大学职能观,成就一代英才;崇尚儒学,传承民族文化,践行儒者风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在历史反思中形成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作为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林文庆的办学思想值得深入探究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开始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在我国这种办学方式起步较晚,加之该类院校中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与以往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使得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原有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日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本文以2012年上半年的一次相关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思考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