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仫佬族傩舞是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还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仫佬族傩舞是仫佬族文化的动态载体,其既是百越原生文化因素在仫佬族文化系统中的积累与沉淀,也是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因素在仫佬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堆叠的产物。概言之,仫佬族傩舞是中原文化的跨域融合、楚越文化的潜下观照和农耕民族的生存表达多管齐下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2.
风俗习惯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普遍存在。由于藏民族所处独特的地域和环境,产生了与西藏民俗相适应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藏民族传统体育。藏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活,反映出藏族社会生活和特有的民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藏族群众精神文化和娱乐的主要方式。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着直接的关联,在西藏民间沿袭着的达玛节、望果节、插箭节、萨嘎达瓦节等的崇拜信仰祭祀活动中,体育运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西藏的民俗节日是比较多的,传统体育也是西藏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民歌传唱、民间故事的流传、生活习俗的浸染;仫佬族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伦理道德教育、历史教育、感恩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宗族观念教育和勤俭教育;民歌传唱受到冲击、传统节日活动的内涵发生变化、传统生活习俗日益消失、民族文化传承人难觅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导致困境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落后冲击着文化自觉,社会发展与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存在背离趋势,政府组织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仫佬族传统的婚姻模式中存在入赘婚和嫁娶婚,"两头走"是21世纪初仫佬族比较盛行的一种婚姻模式。过礼和上香两种仪式共同促成了仫佬族"两头走",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两头走"是仫佬族传统文化应对现代文明自我调适的结果,对整合家庭资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壮大人口与增进族际交流、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在与仫佬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地方鼓励"两头走"的婚姻模式,作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重淫祀、崇巫尚鬼,凡节日必祭祀祈禳。自十八世纪以来,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动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与祭祀祈禳紧密联系的民族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不断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具有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新的功能。因此,对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壮族传统节日自成系列,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壮族称过节为“吃节”.因而,节日是壮家人畅饮的盛宴、祭祀的盛典、娱乐的平台、交友的良机,凝聚着壮民族深厚的情结,承载着壮家人对人寿年丰、平安生活的追求与期待,储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壮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具有调节身心、振奋精神、促进团结、增强信心、丰富文化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其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节日文化的重构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胡宝华  刘立策 《民族学刊》2017,8(3):76-83,121-125
花山岩画为先秦时期生活于广西左江流域的骆越人所创作.先秦时期,水稻种植已经成为骆越社会主要的经济来源,骆越社会由此形成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皆体现出稻作文化的特征.在花山岩画中,诸多图像元素体现出丰富的稻作文化特征,如"蛙形人""日芒纹"强调对青蛙、鸟的崇拜,"饰羽人"、行船图对太阳、江河的敬畏,以及人们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祈愿.而花山岩画的作画地点选取,则直接与稻作生产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花山岩画本身就是一种稻作生产的祭祀仪式.这些稻作文化记忆,有的形成了民间信仰的仪式活动,有的衍生出了民族节日.稻作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宇宙观,在当代社会依然极具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8.
祭祀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舍此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突出的作用,很多神话、传说、原始性史诗、叙事诗、古歌以至音乐、舞蹈的作品就是通过祭祀文化萌发、成型并保存下来,其中许多民族的<创世纪>等,至今仍可列入这些民族最优秀的作品之中.它还给诸如<楚辞>等积极浪漫主义作品的形成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它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越来越从宗教信仰形态走向审美艺术形态,例如很多传统的带原始信仰色彩的节日、活动、仪式等逐渐演变成娱乐性的节日、活动、仪式,例如彝语支民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瑶族盘王节等.  相似文献   

9.
正盘王宴,又叫"盘王大宴""长桌宴",是瑶族人沿袭千年传下来的古老习俗,最早出现在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盘王节上,即每年农历十月十六这一天,瑶族同胞聚集在盘王殿前,举行庄严的祭祀大典。礼毕,摆上露天流水长席共进午餐,载歌载舞,开怀畅饮,经常是日以继夜、通宵达旦。后演变为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以及村寨联谊等所有重大活动的宴饮,是瑶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盘王宴,是山野的狂欢。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历史的原因,他们长期过着"游耕"生活,但不管走  相似文献   

10.
自1957年上海美影厂特伟导演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以来,中国动画者们在"民族风格"的道路上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并且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本文尝试从仫佬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核着手,研究仫佬族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并且结合动画角色设计进行探讨,将立体且具体的仫佬族民族特色和动画创作相结合,为创作立足于本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动画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变异的三月街: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月街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大节日。湖南省桑植县白族"三月街"虽然保存有传统"三月街"商贸与娱乐的因素,但已演化变异成以祭祀游神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桑植"三月街"的变异实际上与桑植白族的历史紧密相联,是其历史记忆的现实反映。变异的"三月街"虽然没有完整传承白族的正统文化,但其包含的历史记忆所导致的民族认同,使其升华为确认该民族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中,"洋节"越来越热,民族传统节日则逐渐被淡化,通过梳理民族传统节日的变化,以关注仪式在节日传播中的重要性;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的变迁,而与文化相关的节日变化则明显滞后,滞后的直接表现即仪式的逐渐淡化和完全消失;只有重新梳理我们的传统文化或者建构新的节日仪式,才能完成节日传播中的文化重构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赢得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尽管在这方面已有诸多努力与实践,但是相较于全球化、城市化而言,仍显得弱势。可喜的是,在一些地方性的实践中已走出了依靠人民群众的"内生"发展路子,罗城仫佬族文化保护即是例证。通过剖析认为只有实现文化、社会、经济、民生的多赢格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学证据、体质人类学证据和史实资料来看,岭南土著民族仫佬族来自伶人;根据骆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及仫佬族与侗、水、毛南族的文化关系,认为仫佬族源于伶人.  相似文献   

15.
彝族火把节在民间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其归根结底是"'人'的节日""'人'的颂歌的节日".火把节之于彝族,是"火"的颂歌,更是"人"的颂歌,对火把节所突出的"人"这个主体以及"人"的智慧、 力量、 精神、 生活,应给予充分关注.无论从口头表述还是从行为实践看,彝族火把节在扬善拒恶的叙事主旋律中所张扬的不是"神本文化",而是"人本文化",是彝族社会中传统深厚的以"人"为本文化的积极肯定与美妙歌唱.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透彻理解这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此少数民族节日的人文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殷周以来,国君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各兄弟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一部活辞典。民族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用。它反映、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同时又处于一个文化动态变迁——文化现代化的流程之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价值“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①;一切文化要素“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因此“文化历程是具有一定法则的,这个法则是含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因此“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在于…  相似文献   

18.
拉萨的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储藏库,汇聚了拉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体育竞技、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当前,中国各民族文化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拉萨民族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拉萨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区域性、变异性和集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并具教育群众、保护文化、调节民众身心、划分时间段落、增强交流、增进友谊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歌唱习惯与叙事方式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改变都与其文学主体追求新与异的表达方式有关.仫佬族字句歌的产生,字句歌体式与宋词元曲之间存在着形式、韵味、风格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仫佬族民间口传在努力寻求本民族文学发展之途径,是其文学自觉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青海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称为"周卦勒柔"的"六月会"是青海隆务河流域藏族土族人 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记叙了"六月会"的节日内容,并 从前佛教文化的原始祭祀,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维系部落亲族联系,价值观念 去向等方面多角度地透视了这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