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0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研究员进行访谈。张声震研究员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何时因何原因情系壮族、引领和研究壮学,壮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壮学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壮学研究成果对推动壮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3.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壮族有1700多万人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广西外,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作为南方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保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民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属同根生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研究对象。我与壮学研究结缘, 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集一系列活动中,尽所能致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本期主打栏目特推出由张声震主持的"南岭壮学",全面介绍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者、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以及壮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6.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8.
张声震(1924.2-),男,壮族,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开始对壮族历史、考  相似文献   

9.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开创、发展和繁荣阶段,是壮族社会及其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丰硕的壮族研究成果,为壮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和《壮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标志着壮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壮学的建立和壮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需要不断地充实、拓展和深化,因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学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学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学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相似文献   

11.
仪式研究在人类学内部有着漫长的历史.仪式作为一种能够最直接观察到的人类行动体系,在涂尔干试图借助社会事实建立社会学的努力中就已经凸显.在以"宗教"为武器试图为社会学抢占一席之地的涂尔干眼里,宗教需要通过符号来展现自身赋予实在的意义,这些符号可以是"最野蛮和最古怪的仪式,以及最奇异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南宁民族团结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的表达是多样的,互动论是其中之一。广西首府南宁是民族互动的一个空间,壮汉互动是南宁民族互动的主旋律,经济上,你种稻来我种菜;文化上,语言交流五神共奉。从南宁壮汉经济和文化的互动中,可见互动是民族团结的一种内涵。  相似文献   

13.
14.
族群结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空间.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探讨"族群结构"问题,可以从结构角度解剖民族共同体、认识民族的整体性、把握民族的发展过程等,这些将会促进人们对族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人物,哈贝马斯的思想触角延伸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思想胜景.但是,无论其思想延伸多远,哈贝马斯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基础之上的.在其两卷本的著作<交往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对交往理性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在笔者看来,哈贝马斯的民族国家以及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也是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交往理性为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可能性,即一方面要维护建立在商谈伦理基础上的国家话语机制和政治形态,另一方面又为维护各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特纳与仪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象征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特纳(Victor Turner)在国内鲜为人知,对其作品的翻译与解读可谓凤毛麟角。社会与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心灵,个体心灵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社会与文化,这是伊甸园陷落以来人文视野中的一大命题。涂尔干、马克思、韦伯在这一命题中突围,莫斯、布朗在这一场域中传承,列维———施特劳斯异军突起,萨林斯、福柯在这一脉络中反叛。对于涂尔干继承的不同侧重造就了以经验研究和情绪功能研究为主的英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和以理性思考与智性分类的呈现为主的法国结构主义传统。特纳是英国流派中的一个细小支流,但是…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民族主义论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末兴起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多维成因、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对中国和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如何应对民族主义问题的方略,从而构成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当代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
对社会运行论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并对现代性遭遇全球化过程的现实条件下,这一思想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缘进行了分析,初步展示了社会运行论的理论和实践的成长前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契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的主要成功经验,阐述了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行后续思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