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本期主打栏目特推出由张声震主持的"南岭壮学",全面介绍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者、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以及壮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2.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张声震与壮学研究结缘,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多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张声震尽其所能致力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他从整理各种典籍资料中,发现了壮族许许多多的古老的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在对其特性的认知和研究中,找到了壮族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便是壮学建立的基石,是壮学丛书各种专著研究成果的依据,在进一步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壮学基本观点和理论,并从中发现了某些规律。张声震是壮学理论体系重要建构者——壮学不能没有张老,张老离不开壮学。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研究员进行访谈。张声震研究员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何时因何原因情系壮族、引领和研究壮学,壮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壮学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壮学研究成果对推动壮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6日,由泰王国诗琳通公主率领的泰国经贸与文化代表团访问广西。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研究员亲切会见了诗琳通公主,介绍了近年来壮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并代表广西壮学学会向诗琳通公主赠送了《壮学丛书》已出版的学术著作。自治区民委副主任龙毅  相似文献   

5.
关于壮学研究的几点意见张声震1995年10月25日到30日,我赴西昌参加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召开的彝学及彝族地区现代化研讨会。从西昌回来这一段时间,都在考虑今后的壮学研究问题,特别是“九五”期间的壮学研究问题。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点。建议我们这次壮学常...  相似文献   

6.
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编者按]壮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壮学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开有不少新的成果问世。对什么是壮学,壮学研究范畴,学术界的看法逐步趋向一致。而对壮学体系及真理论构架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壮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增进世人对壮族及其文化的全面了解,而且为加深人们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构成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以至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刊于1997年第1期友表了张声震研究员的《建立壮学体系刍议》一文,在学术界及…  相似文献   

7.
张声震(1924.2-),男,壮族,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开始对壮族历史、考  相似文献   

8.
“壮学研究结硕果 ,果香飘到北京城。” 6月 1 5日上午 9时 ,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热闹非凡 ,《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两部著作首发式在这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 ,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 ,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江平 ,原全国人大常委民委副主任伍精华 ,原国家民委副主任黄光学 ,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以及国家新闻出版集团等有关部门的领导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孙瑜 ,原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萨甘·素提巴蒂 ,泰国艺术大学校长普特·维拉巴…  相似文献   

9.
在壮学研究过程中,要看清壮族,需要跳出广西,跳出中国来看,也就是要先跳出本地区,站在更广阔、更高的视角,才能看到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才能看清其地方民族特色。特别是各个市或县,他们的视野只能看到本区域的民族文化,缺乏全面和整体观,不清楚本地有哪些特色文化,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壮学会参与专家的帮助,于是覃彩銮——这位壮学理论体系的践行者为他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借助地方的积极和经费,开展和推进壮学研究,实现建立壮学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壮学第四次学术研讨会2005年4月15日至18日在广西田阳县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云南、广东、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学者95人,还有来自泰国、澳大利亚、韩国的学者9人,他们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参加本次会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孙瑜受自治区主席陆兵的委托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词。原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韦家能、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光禄、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张声震、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奉恒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潘鸿权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会…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