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波折,相关研究者对此已有颇多论述,学科设置演变和学科发展竞争为系统分析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分析、反思视角。客观回顾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其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影响巨大,但中国人类学在历史时期的学科地位被想象性地言过其实。学科恢复重建之后,人类学同民族学的发展纷争对其学科地位产生了严重冲击,人类学理论研究有限的社会贡献和公众认知也是限制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应从构建自我理论话语体系、加强应用研究、丰富研究对象、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争取学科未来发展的更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06,18(5):41-50
关于"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两个学科名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国内有关部门的分类也较为混乱.本文认为,"民族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以1839年巴黎民族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早期的"民族学"学科是广义的,既研究文化,也研究体质.19世纪下半叶后,"民族学"由广义变为狭义,主要研究文化.而"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早期则是狭义的,主要研究体质.后来"人类学"由狭义变为广义,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在当代中国,"民族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基本相同.把广义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比较符合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当前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学刊》2011,(2):62
全校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已达15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日前已结束,我校获得喜人成绩: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无到有,取得历史性突破;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也大幅增加。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在第二十八次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名单中,我校有1个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8月27~28日,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北方民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北方民族大学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相似文献   

8.
自1980年初学科恢复以来,中国大陆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一种多元路径的局面:民族学逐渐发展为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则呈现两种路径:构建独立的大人类学,以及构建与社会学密切关联的社会/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于2013年10月25-27日西南民族大学隆重举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黄忠彩秘书长主持了年会开幕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校长赵心愚、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庄孔韶教授、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赵杰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从外国学者进入中国开展田野工作,还是从民族学人类学著作的引入来看,作为现代科学的民族学人类学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了。回顾这一学科在中国一百年的历史,不论其处在黄金时期,还是处在衰颓和边缘化的阶段,我们似乎都无法回避这个学科和整个国家社会变迁的关联,也无法忽视历代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在坚持学科理念的同时,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积极参与的热忱。  相似文献   

11.
将于2008年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有利于推动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简要介绍澳门地区民族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澳门开展本学科研究的若干有利条件,并探讨某些急需尽快开展的研究项目,对发展澳门的民族人类学研究提出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理论和方法多有建树,田野调查成果显著,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本文重点回顾了民族学人类学界围绕学科建设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所展开的研究。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刘琦山神是清代中后期以后湟中县普沙尔镇藏、汉、蒙等族人民共同信奉的神灵之一.这一崇拜是在香沙尔镇塔尔寺日益成为佛教圣地的过程中,该地多民族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该地区多民族对刘琦山神信仰的描述,研究山神崇拜中的民族文化融合,有助于理解一位汉族人物如何在藏传佛教影响巨大的塔尔寺生根并获得快速发展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素质教育.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的工作应该强化.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不降低质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广西民族学院等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民族学知识在中国的传入与移植,根源于三种诉求:即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世界体系的外在诉求;近现代国民教育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亚民族学的既有脉络并概括了当代中亚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重点,认为理解中亚地区曾经有过的古典传统,接续性地发掘与利用历史学、东方学、民族学等在中亚领域的既有资源,将会为当代中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而有效的知识资源,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关系。结合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处理好包括历史学、东方学等在内的中亚研究古典传统与现代民族学、人类学路径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以中国为主体与立场的中亚人类学研究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对区域特殊性与历史积淀性的理解,我们所构筑的基于整体理解的中亚人类学框架与路径,必须与西方既有研究中的殖民学术色彩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又必须汲取东方学认知中的合理要素,并整合既有的历史学、民族学资源,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国的"中亚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民族学)的藏族及周边民族研究是一种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是采取人类学的视角对藏族及周边民族社会进行的研究。本文对当前国内藏学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做了简要的综述,并就当前人类学(民族学)对藏族及周边民族社会研究的几个热点进行了评述,阐述了这一研究在藏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