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好客的食物"为题讨论"好客中国"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与价值。认为"好客"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交流活动,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特殊的权力关系结构张力。然而,中西方在"好客"叙事中呈现了巨大的差异。在中国,"请客吃饭"是"好客"的一种基本而普遍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农业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现代旅游活动中,饮食依然成为"好客"的集中表达,却也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2.
好客中国     
好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礼仪,塑造好客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品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路径。立足于旅游语境,从国家形象的关系概念角度解读好客中国概念及内涵,提出建立由社会伦理义务和商业利益共同驱动的"好客模式",并基于旅游吸引物系统观分析好客中国要素构成及其功能,进而阐明好客中国符号构建思想和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3.
好客是人类社会中连接主客关系的一种共通性表达。在当今世界中,好客表达有时候是非商业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便是如此;有时候则是商业性的。接待业-好客产业-包括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业,便是商业性好客形式在旅游工业中之体现。目前,接待业有逐渐融入非商业性交换成分来培育顾客忠诚的趋势;与此同时,原先非商业性的好客招待形式也在试图融入商业性因素以谋求利益。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好客具有潜在的反义,即它是主人或者东道主社会宣称自我权力、具有排他性的一种自我保护,主客都有义务维护这个边界,以达成传统意义上的互惠礼仪之道。然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过于侵入东道主社会,破坏了这种用于平衡东道主社会与游客关系的"边界",使"好客"变为"不好客"。因此,对好客"边界"的尊重和维系既是对东道主社会人道主义的关怀的"边界",也是旅游本真性得以持续的"边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旅游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主-客"关系的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反思旅游人类学的"好客"研究,认为中国主客关系中传统的文化逻辑,尤其是其蕴含的主次逻辑、辩证主客关系(如主动的东道主)等将为拓展、批判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提供新的结构关系及柔韧性,当然也包括"主""客"内在维度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旅游中的单向本真性概念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本真性的概念.并以好客旅游为例说明互动本真性,对互动本真性的复杂含义进行了概念分析和词义澄清.认为单向本真性更多地是与观光旅游相联系,而互动本真性则更多地同参与性旅游相关.好客旅游(或做客旅游)就是一种游客参与建构互动本真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旅游开发过程中呈现的文化资源产权问题入手,以黄姚古镇旅游开发为分析个案,关注作为文化资源继承者、持有者的当地居民的本土产权意识及其本土化表达,提出文化资源产权不仅有公权与私权的双重属性,而且还具有精神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双重内涵,最后阐明文化资源产权本土化表达对于中国产权制度安排以及有效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主体因产权不清所引发的矛盾具有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好客》①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之一雅克·德里达发表于1997年的一部小册子,主题就是对好客问题的分析。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德里达应安娜·杜弗勒芒特尔之邀,于1966年所作的有关好客的两场讲座的内容;另一部分是安娜·杜弗勒芒特尔针对德里达的好客研究所作的评论,集中于她的论文《论邀请》之中。两部分以单双页交叉的形式组成了全书的文本,阅读时可相互对照,便于理解。德里达对好客问题的分析是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和勒维纳斯的"绝对好客"进行的深刻对话,他着眼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开发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民间舞蹈的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交通不便、知名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旅游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文章基于对同乐村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阿尺木刮"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正以种种好客方式吸引旅游者以发展当地经济。针对此,研究一方面审视这些好客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从符号视角研究好客性与地方资源、现代情景以及游客所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4.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主张已经有时日,成果和效果似乎总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1,“本土”的知识谱系没有完整梳理,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甚至自我毁损;2,步西式人类学之后尘而未对其进行自主性的质疑;3,以“文化自觉”主人翁心态、姿态进行创新实验和实践的成果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略备分析,不当之处,祈请指教.  相似文献   

18.
"温故而知新",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把"温故"作为过程意义去理解,"知新"作为盘升飞跃的意义去认识;"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任何新知和创新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由研究已知的基础上,去探讨未知所得来的.是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上巳节与花儿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之处,指出祓除和求子是二者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并分析了具有这种共同目的和产生类似节俗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