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主体,其主体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流动人口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城市治理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国家行动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具体事务。本文根据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集特点及其城市适应程度,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考察了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身份、职业身份、地域身份和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状况及其内在结构,提出以制度改革保障城市身份认同,以职业教育促进职业身份认同,以各民族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以社区为纽带凝聚地域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朝鲜族跨国人口流动及其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在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跨国流动中,在韩朝鲜族在不断改变其流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实际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群体的归属结构,其归属感、价值观、认同感也在不断被打破和重塑.比起20世纪90年代末朝鲜民族“族性”的淡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强化,21世纪前10年的后半期开始,由于韩国对朝鲜族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及朝鲜族本身的各种共时性的复杂身份,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交错和张力,其身份认同呈现出日趋开放和多元的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观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基于对南疆莎车县维吾尔族村落的实地调查,细致梳理了当地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现状,以及他们对两者关系的认知,最终得出结论:当地人的国家意识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国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国家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框架下,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落实国家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人的民族身份。当地人在接受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会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弱化国家认同。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本身就体现了国家意志,所以当地人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实际上是对国家认同增强的体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于人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二者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4.
任天浩  朱晓曦 《民族学刊》2022,13(9):55-64, 158
西部民族地区已实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但互联网使用影响国家认同感的具体机制尚未在已有研究中得到充分揭示。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考察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接触、在线交往和媒介偏好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国家认同感的影响,从中识别出产生实证性效果的具体因素。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国家认同感高,且态度稳定一致;互联网已经成为形塑国家认同感的主要舆论场域:在人际层面,异质性在线交往对国家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在个体层面,网络信息环境通过个体媒介偏好对国家认同产生差异化的影响。研究强调了互联网是形塑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这一基本事实,揭示出异质性在线交往和网络新闻偏好对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其深层体现的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从身份认同视角入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推进。首先,凸显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统一国家公民身份、命运共同体成员身份显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其次,消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次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张力、消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族裔身份认同张力以及消解各民族身份认同的排他性问题,展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价值;最后,通过系牢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认同纽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归属感、社会归属感和民族使命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治理提升的引领与联系就成为实践维度上的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必须要进一步筑牢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思想基础,强化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政治建设,确立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价值核心,防控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潜在风险,着力处理和解决好民族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以此加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进而带动其对于国家的认同,将会促进各民族共同治理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必然会持久地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合力,进而对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是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本民族,促进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本文在阐明相关概念基础上,阐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来培养蒙古族中小生民族认同感.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培养民族认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