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周泓 《民族论坛》2012,(2):21-28,37
庄孔韶延承林耀华,扩展了文化相对主义为原则的族体制度与生态研究、美国历史与文化理论、英国的社区方法以及教育的人类学领域,并与后结构主义一同形成了自己"不浪费的人类学"、汉人乡村人类学之实践主张、风格与脉络。  相似文献   

2.
东方与西方的界线 ,缘起于十四世纪的东方学时代。西方民族主义的东方观始终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根源。诞生于西方、以文化作为研究核心的人类学 ,一直以“异文化”研究冲淡西方文化偏见为己任 ,努力在文化的比较和反思中揭示自我文化的局限性。这种研究不仅使原本鲜为人知的人文类型不再陌生 ,更使文化模式间的隔阂缩短了距离。就此而言 ,人类学不仅是联系东西方的纽带 ,也是使其文化得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作为“他者”研究的人类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人类百年历史 ,可以发现他者无论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理论和流派之中。虽然他者开始于遥远的异邦 ,逐渐回到本土 ,但只要有差异存在 ,就有他者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而且 ,作为试图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和人性的人类学 ,研究他者已经成为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长 ,尽管研究他者最终仍然是为了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日本人类学的早期发展,特别是对日本的殖民主义人类学做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围绕战后日本人类学的反思和转型,介绍和讨论了日本现代人类学的海外调查与异文化研究、对异文化与自文化研究的反思、移民与越境的人类学以及现代日本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等,并对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人类学的学术转型、问题意识和学科建设等问题做了梳理。现代日本人类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欧美人类学的海外社会研究形成呼应,并对周边国家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异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原住民“统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下,附加于内涵复杂、文化多样的台湾原住民上的概括性"符号",没有反映原住民各族群的自身认同、文化记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族称".康、雍以来相继出现的"野"与"化"番、"生"与"熟"番,日据时代的"高砂(山)"与"平埔"蕃等两类称谓,也只是区分了原住民汉化程度的深浅,没有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仍无法摆脱模糊认知、笼统概括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学科从西方发起,以"非西方文化"为诞生温床,以20世纪60年代为时间坐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学派,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在中国,在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类学家的指导下,中国人类学结合本国实际架构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人类学学说;综合王庆仁、白振声和王铭明等教授的观点,从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搜集丰富的个案,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双重视角出发,简要论述香港的人类学研究,并从大学、学会、期刊出版、学科带头人等几个方面呈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类学学科建设状况。文章认为,从学科建制的历程重新认识香港人类学,能够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史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从香港这样一个特殊地域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出发,我们也可发现建设新世纪人类学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9.
浅议广西民族学院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民族学院已经拥有了较丰富的人类学资源,其不仅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充分认同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还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类学学术梯队,以及一大批人类学研究成果,只要领导重视,大家齐心协力,广西民族学院的人类学学科建设一定会取得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景军 《民族研究》2022,(1):77-92+145
本文以几位非洲老一代人类学家的生平和影响为例,拟阐释的主要观点之一是,我国社会科学界亟须关注南部理论,并以此扩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视野以及南南知识合作的空间。本文的主要观点之二是说对南部理论之了解当属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之必须,从中汲取的理论思想养分也是中国人类学参与发展世界人类学整体性的关键。本文所说的中国人类学是指我国社会学包括的社会人类学和我国民族学包括的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人类学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对政治人类学进行学科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说明中国需要开展政治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心理研究机械照搬经典科学心理学范式,容易导致文化偏差。文化人类学研究获得的心理知识表明,人类各民族的心理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心理与文化有密切关联,西方范式心理学知识难以充分解释非西方文化中的心理现象。民族心理研究中,应借鉴人类学理念和方法,以克服文化偏差。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语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语境建构问题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的解释性概念,它用发展的眼光,展示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它采纳了“转换学科”的方法绘制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学科条件下的发展。文章力求从那些被构建的相关的或无关的现象的联系和断离中来阐明语境是和解释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也阐述了语境是社会性产物,它会有社会生活,这种生活容易受到人类学的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讨女性人类学的成长历程、方法内容与争论的课题及成果.涉及女性及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女性主义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的勾连,女性人类学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的文化内涵及分析模式,女性人类学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界定,后现代女性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人类学是采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对健康、疾病与治疗的相关认知与行为的研究,它还包括将人类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健康、疾病与卫生保健相关的应用性工作。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大体有两端,一端侧重人类的生物性,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另一端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研究构成了医学人类学的主体。本文对社会文化视角的几种理论取向做了历时性梳理,并简要评述了国内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其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凝练出来的价值观系统的高度升华与抽象.对人类学家来说,人们的一切行为和互动,都与文化相关,且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随着工商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崛起,学者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与产物.工商文化反映着工商世界的现实存在,而企业文化,是管理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用于企业管理和新成员教育方面,并在此过程中将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及行为方式,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的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文化智商,善于差异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从汉籍外译的传播起源来看,海外汉学是由法国传教士所开创,及至第三代汉学家之一的葛兰言,高举社会学分析法的旗帜,将文化人类学第一次运用于《诗经》研究。他将历史学的内在批评、社会学的同类比较和事实分析三法并用,得出《诗经》是庶民之作的结论。从庶民的习俗演变为季节性的仪式再到官方正统崇拜的仪礼嬗变过程中,他为我们推导出国家宗教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这在当时古今中外一切学人研究《诗经》上千年而几乎到了尽头的时候,他能利用新方法,创出一个新学派,使海外汉学从此走上一条新路,这是葛兰言对海外汉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始出现学科建构的迹象,其显要标志是艺术人类学的诞生,这是一门介于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内在地具有审美和文化两大属性,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艺术人类学还应走向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采取一种“间性”的思维方式,将对艺术的考评放在审美与文化之间,在它们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把握艺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文化诗学方法;而努力发挥其介入现实、介入生活的文化功能是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国内外关于农民社会和乡村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做了重要综述,并特别强调从多元视角发展对中国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