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研究中,"失语症"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失语",并不是由于西方的新方法、新观念的引入使我们原有的话语失落,不是我们原有的文化理论的丧失,而是我们无法用原有的话语来解释当前的文化问题;文化研究引入的备受推崇的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等,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西方主流文化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征服中国;我们之所以面对西方学术"失语",主要是我们仅仅满足于操作这些学术术语本身,而对现实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很少涉及,"文化失语"是我们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缺少新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鲁迅形象在新时期以来30年里被重构的历史脉络和原因.同时,梳理并分析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性格的演变过程.新时期以来的鲁迅重构,既是阐释者从经典评价出发并对以往的鲁迅研究进行历史反思、试图还原鲁迅本体的"祛魅过程",又是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实现主体建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症结.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且不分析西方传统文化如何,单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天人合一所能概括得了的.仅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除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外,还一直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这两者的思想斗争,乃构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给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以巨大的影响.故而,“天人相分”亦是中华美学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描述的是一个癫狂话语颠覆传统神话的过程,那位癫狂的叙述人执拗地思索所谓“吃人”心思的来龙去脉,确认自己也正是染有这种心思的群体中的一分子,终于在亘古久远的历史叩问中走向了绝望的阴影。《狂人日记》式的癫狂话语的生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由狂人来充当叙述人,是隐含着突破“从来如此”思维定势的企图的,是尝试着引导人们进入一个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以"启蒙主义"著称,而鲁迅的小说启蒙是通过艺术创造中的文化批判来展开的.这一小说启蒙在对真人意识进行着理想性建构的同时,也对奴性意识进行着现实性的揭示,并且贯串于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这样,鲁迅的小说启蒙不仅推动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整体性重估,而且促进了对文化传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对传统的西方文化而言 ,尼采、弗洛依德无疑是具有反叛意义的人物 ,他们各自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2 0世纪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转型时期 ,尼采、弗洛依德的学说 ,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本文考察他们的学说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作家在思想和创作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一些研究者和理论家的文化保留态度 ,直接影响着理论的转型和创造。从而导致这些学说在中国的命运既是曲折和多劫多难的 ,但同时又是丰富多采和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9.
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传承、外部环境和文化更新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心态。而确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则是民族发展和走向现代必不可少的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遇到西方外来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近代文化演变发展的进程,既是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和抵拒,又是对它的吸收和接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又是对它的继承和弘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过去我们强调了前者而掩盖了后者。本文从其传播西方史学观念的角度揭示出他所传播的西方史学观念是多元的,同时对历史唯物主义持批判的态度,这些正反映出李大钊作为学者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