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家—翼——黄老学派的著作《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一九七三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系属于《老子》乙种本卷前的珍贵帛书,共一万一千余字。据专家考证,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它与《老子》写在一起,而且居于《老子》之前,无疑是黄老学派的经典著作、属于法家的一翼。我们说《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是标榜黄老的法家之言,最有力的证据在于这几篇书中的内容。四篇从思想方法上看、主要是继承老子并且加以发挥和  相似文献   

2.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四篇古佚书:《道法》、《十六经》、《称》、《道原》,抄在《老子》乙本卷前。唐兰、陈鼓应、余光明等先生认为它们即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黄帝四经》。学者们认为,《四经》是道家“黄学”的代表作,其成书应在战国中期或以前。本文即以《四经》之名来指称这四篇古佚书。一、黜柔弱而崇雌节战国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不加区分,缺乏明确界定的崇柔倡弱的主张,显然已是很不合时宜了。因而,春秋时期,由老子所创立的学说,便面临着需要重新阐释与改造的要求。我们知道,老子…  相似文献   

3.
黄老之学作为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个新的道家流派,在战国及汉初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在汉初,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出土以前,由于书缺有间,缺乏可以明确判定黄老之学思想性质及特点的完整的黄老之学著作,研究比较冷落。帛书出土后,黄老学的研究柳暗花明,但“文革”间也只做了影射的材料。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研究工作方步入正轨。几年来,学术界在黄老之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而吴光同志的《黄老之学通论》作为第一部系统而完整地考察和评价黄老之学的著作,则是目前这种种努力中较为突出的成果,而且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整个道家思想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九七三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至今尚在陆续发表中。已公布的帛书里面,《五行》一篇很受学术界重视。《五行》是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作品,原与《老子》甲本等同抄在一卷帛上。一九七四年刊出的帛书概述,已指出该篇“内容是讲儒家‘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文体与《大学》相近,词句中也袭用《孟子》的话,可见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它作了  相似文献   

5.
<正> (一) 《老子》流传至今,古本甚多,除了人所熟知的六朝唐人写卷本、唐宋石刻本、宋刊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外,还有一本值得注意,那就是敦煌莫高窟曾经发现的秘籍,而今流传到英国去的六朝写卷本《老子想尔注》。此书从第三章“则民不争”句开始,至道经上终,共三十四章有余,是较为完全的《老子》道经本。据近人考证,定为六朝人抄本无疑。此书原件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中,是伯希和当年盗去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著有《老子想尔注校笺》附影印原文,本文即据此引文申述的。  相似文献   

6.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四篇书之于良的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据学者考证,这四篇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界尚有不同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战国末年的作品。笔者同意前一种说法。 帛书《黄帝四经》是久已失传的“黄帝之学”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书可以把握战国时期“黄学”流派的思想概貌。近来,笔者对其进行了研读,发觉其对犯罪的原因和预防问题曾进行过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启发价值的真知灼见。鉴于学界至今尚无人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这一问题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其加以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的问世,预示着思想史领域新一轮解释革命的即将到来。人们能读到如此大量的秦以前下葬的先秦典籍,这恐怕是继“汲家竹书”后的第二次。其意义,其价值,已不言自明。据发掘部门整理,这次出土的竹简,可分成十六篇,除了意义重大的十四篇儒家内容外,还有两篇极引人注目的道家文书,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拟名)。因传世本《老子》再生于焚书后,故可信度问题一直令人担忧,1973年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尽管行文古拙,抄写年代更接近于原著成书年代,但由于下葬年代均在“挟书律”后.故很多地…  相似文献   

8.
《老子》这部书,自先秦流传至今,有许多种本子。本多舛异,字多殊谊,历代诠诂论证的专著文章,不可胜数,在看法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异文异义,莫所适从,初学浅读,困难孔多。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有《老子》的两种写本,现分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抄写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乙本字体是隶  相似文献   

9.
一、郭店楚墓简本《老子》为老聃书,《老子》增订传本《道德经》为太史儋书把郭店简本《老子》同帛书本《德经》《道经》,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以下统称通行本)《道德经》对照,简本分为甲、乙、丙三篇;帛书本和通行本分为上下两篇。帛书本和通行本收录了简本全...  相似文献   

10.
早期《老子》文本在不断发生演变。从郭店简本到帛书本,《老子》大致处于"自然分章"阶段,但人为分章的因素在不断增强。自景帝立经后,西汉《老子》的篇章进入了人为设计和裁划的阶段。帛书甲本是一个关键性的文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的基础;从战国中期到汉初,《老子》的主题意识在不断强化,最后在帛书乙本中以"德""道"的篇名完全呈现出来。帛书二本属于成型本,而北大汉简本则属于定型本。汉简本及邻氏、傅氏、徐氏三家本均当为景帝立经本的复抄本。《老子》的立经,与其文本的定型同步展开。在西汉中后期,《老子》进入了子学化的定型阶段,严遵本、刘向本(通行本)即属于所谓子学化的定型本。《老子》的定型,以"天地—阴阳"的宇宙论为基本原理,其章数设计亦有相应的数理法则。刘向本章数设定的依据具体见之于其子刘歆的《三统历》,总章数"81"源自太初历的日法数,上下篇的章数(37对44)则依据中数五六之比而裁定。至于汉简本章数的设定,可能与盖天说有关:总章数"77",源自四七宿(二十八宿)的天文图象;而上下篇章数44和33,则依据"天三地四"说。  相似文献   

11.
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亦即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因而,研究“道”,就是研究老子学说的基础。如何研究“道”?《庄子·天下篇》评关尹、老聃之“道术”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我们认为,其中的“常无有”说是老子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然而,在以往的老子研究中,人们往往拘泥于“道”,亦即在所谓“主之以太一”上做文章,而对于其理论基础的“常无有”说,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关于《天下篇》中“常无有”一语,有人以为是出自《老子·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其实不然,帛书《老子》甲、乙本于“欲”、“以”二字之间均有“也”字,可证这段话应读作:“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有”当是“常无”和“常有”的缩称,而不应为“常无欲”与“常有欲”之略语。  相似文献   

12.
王肃  姚振文 《船山学刊》2012,(4):108-109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传诸本中的“常道”,原文应为“恒道”。而根据“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义应该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根据《老子》原文语境分析,“恒道”的意思应该是“体悟自然之道”,故“恒道”与“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世传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3.
<正> 一遍查《经》部与《子》籍,不见“法物”一词;而“法令”一词,则在《管子》、《孙子》、《墨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六书皆有之。尤应注意者,《韩非·解老》,亦无“法物”二字,而“法令”凡两见。由此足证,“法物”一词非先秦所本有,而《老子》古本,亦当作“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谓“法物滋彰”云云,定系晚出。二“法令滋彰”一语,在一九七三年底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来的帛书《老子》甲乙两本上,均作“法物滋彰”;经高亨、池曦朝考定,甲本写于刘邦称帝以前,乙本写于  相似文献   

14.
姚圣良 《中州学刊》2023,(4):125-130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一是以道为本,又兼具法家色彩,从老庄的“虚无”转向了黄老的“务实”;二是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表现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君主化特征;三是神性彻底消失,由此前的人神合一变成了纯粹的世俗之人。该书中的黄帝形象,是战国秦汉间“百家言黄帝”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在黄帝人文初祖形象发生发展的链条上,该书的贡献虽不及《史记》,但也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1973年底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其中《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种古佚书。1976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四种佚书单行出版。《出版说明》指出:“这四种佚书,本来各有名称,即是《经法》、《十大经》、《称》和《道原》。因《经法》是其中的第一种,内容也比较重要,所以这次出版,就以它作为本书的书名。” 关于《经法》等佚书的书名问题,学者们作了有益的考证。高亨、董治安两位同志认为,第二种佚书《十大经》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君臣》十篇;唐兰同志认为,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四  相似文献   

16.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新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比较研究,我认为,现在关于老子“大方无隅”等四句的注译,均来得其真义(诸本作“大器免成”为“大器晚成”,有误,今据帛书《老子》乙本写正》。如任继愈的译文是:“最方正,反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稀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显然,这是从字面上进行注译,不符合老子本义。研究老子思想和老子的理论思维不能不探求这些语句的本义。  相似文献   

17.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为秦楚间写本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帛书《老子甲本》,字迹在篆隶之间,与汉隶迥异。秦统一文字,书分为八体,首大篆终隶书,则秦隶固与小篆异流而同源。顾小篆尚有李斯琅琊等石刻,而秦隶未见流传。或以《诏版》《秦权》等当之,恐亦非是。但秦隶决不同于汉隶,毋庸置疑。今传世之汉碑,泰半为东汉石刻,以《乙本老子》西汉隶书较之,东汉隶结体尚宽,波磔披构;西汉隶尚窄,峻  相似文献   

18.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经法》等四篇是否就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著录而又早已亡佚的《黄帝四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古书流传的角度看,马王堆帛书《黄帝书》非《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但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关于其是与不是的论证皆有可商。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是 2 0世纪中国老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人们首次得以使用地下材料研究老子 ,老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新特点。帛书《老子》在出土之际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并出现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80年代以后 ,其研究逐渐深入、系统 ,学术界对帛书《老子》的价值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肯定它确实可以订正今本的章次错乱及文字的衍夺讹倒等等 ,对于《老子》一书的复原、畅读和确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 ,过去许多人均据通行本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语 ,论及此乃老子帝王术的中心 ,但帛书甲、乙…  相似文献   

20.
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中“益之为封也,春以授夏之时也”、“授(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一语,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说图式之损、益两卦所处的节气位序正相吻合,这表明帛书作者已具备汉易卦气知识。据传世文献看,二十四气的确立不会早于秦汉之间,汉易卦气说之形成当在汉初,故帛书《要》篇的成书,不会早于西汉之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