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巴哈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桥梁。费尔巴哈的幸福观批判了以在的唯心主义幸福观,提出了“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主张。然而他由于片面强调了生命在生理意义上对幸福要求的重要性,忽视了生命在社会意义上对幸福要求的重要性,因而使其整个伦理学体系最终离开了唯物主义。唯有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整个政治哲学思考可以看成在两个十分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强者政治学”和“弱者政治学”。它们的区分不仅是领域上的,而且还是本体论上的,并且因此会影响到目标和态势上的差异。这一划分将有助于重新反思政治哲学中的诸多重要问题,比如,同样是社会契约论者,为什么有人关心主权论,有人只讨论正义论;还有,古典政治哲学的幸福论(完善论)与现代性政治哲学思路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性政治中是否还有其意义;以及“两种共和主义”和“第三种自由”的讨论究竟应当怎么看,等等。  相似文献   

3.
贺智慧 《社科纵横》2013,(1):304-307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在目前愈来愈受关注,它成为了衡量人们是否幸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评判标准。文章基于对高校知识女性幸福观的调查,了解当前高校知识女性的幸福观现状,重点分析高校部分知识女性幸福观存在偏差的原因,并探究高校知识女性进行科学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幸福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国家主义幸福观.国家主义幸福观有其特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路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西和弗洛姆等人对国家主义幸福观现象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研究对解析人们的幸福渴望与极权主义国家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谈到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就中国哲学史来说,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全局。因此,它引起各方面同志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根本不必考虑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其主要理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很少涉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清清楚楚地分成两大阵营,应该是近代哲学的特点。”哲学基本问题究竟是否存在呢?如果它存在的话,那它是否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呢!这些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清楚。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一直是研究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6.
陈成志 《学术交流》2012,(3):161-166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物质生活条件是实现幸福的基础,社会生产关系对人们的幸福具有决定性作用。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系统的幸福观。它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研究幸福问题,坚持了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等相关联的幸福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的幸福观,既坚持了"生态幸福与人际幸福的统一",又坚持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转化为促进民生幸福的强大物质力量,而大力加强认同教育,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守明 《社科纵横》2011,26(1):141-143
幸福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的—手段、个体—群体、道德—利益的框架内,幸福本质上是一种自足的目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成就,是一种以德性为基、利益为辅的综合。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在思考和建设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理论时就能够有的放矢,甚至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8.
人生观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去思考,人生观是否人人都有,是否与生俱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看似肯定,其实不然,人生观如何分类,也值得探讨,笔者在此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一、人生观是后天习得的在论述人生观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人人都对人生有一个总的看法,因此,人人都有人生观.”有的著述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人都有人生观,却也暗含着这一意思.例如:“这个观,那个观,如人生观、幸福观和道德观,说的就是对人生、幸福和道德的看法.”这些说法可能使人误  相似文献   

9.
政治哲学虽为一种规范性理论,但它并非纯然不顾及现实可能性的价值原则,相反它总是与事实性密切相关,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应对,因而离不开对于事实性的把握。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实关怀,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国思辨。政治哲学作为一种规范性理论,它所要规范的是现实政治生活,它的价值目标是达成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实现政治生活的良好状态,避免不良状态,而将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范导性的参照系,因此它必须知道所要规范的政治之实际,知道它能够实际地实现什么、不能实现什么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是否现实地存在,若不存在,是否能够被实际地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把幸福定义为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另一方面又指出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亚氏的两种幸福观引起了涵盖论和理智论的不断争论。文章试图从亚氏对人的本性的界定来解读其幸福观。亚氏的幸福同时包含着沉思的生活和实践智慧与道德德性的生活,两者都具有内在的价值,二者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幸福就在于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悠久的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当今世界经济中,马究竟起什么作用呢?人类今天和明天是否需要它?这是人们都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属于什么性质?是基础的性质,还是上层建筑的性质?如果属于基础性质,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什么性质?是上层建筑性质,还是基础性质或者兼有上层建筑和基础双重性质?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问题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的研究范围.最近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劳动创造和谐、促进身心和谐与价值实现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1,28(1):18-20
人学理论由于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视角 ,而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或者说 ,人学能否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论定位 ?这仍然是一个探讨、争议中的问题。我们的人学理论研究应该如何定位和走向深入 ?我们认为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 ,要给予准确的回答 ,必须从人学概念的解析开始。1.人学概念解析何谓人学 ?实际上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解说人学在何种情形下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因为人学从来不是、也不应只是对哲学的一种称谓。人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或理论。但…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心目中,卡尔·波佩尔爵士似乎主要是位科学哲学家,其实他对哲学的贡献涉及诸多领域,从逻辑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及精神哲学直到社会理论、历史哲学、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波佩尔哲学鲜明的整体性使我们可以谈论一种波佩尔式的世界观,一个可与经典哲学家的体系相媲美的包罗万象的哲学大厦。只有一个哲学分支未经波佩尔系统探究,这就是美学。  相似文献   

16.
书讯     
R.舒斯特曼编:《分析美学》,政治出版社,1989年,共198页特定的分析方法主宰了本世纪英美对美学的哲学探究。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这种方法的性质、作用和持续的价值。是否任何事物都具有分析美学的特征呢?近年来分析方法是如何变化和发展的?分析方法的特殊价值是什么?它如何不同于对立的探究方式? 最近,马克思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不仅处于后分析哲学的时代,而且处于后哲学文化的开端。本书提供了对分析美学回顾性的评价,并且指出了分析哲学在将来能够更好地为我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是各种资源之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占有和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就成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社会制度.既然土地是自然之物,那么,个人和群体对它的占有和使用在什么意义上是合理的,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一种权利以及应该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权利呢?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应该属于全人类,个人和群体不应享有对土地的绝对意义上的所有权,土地资源的特点也使得人们不可能开发和享有土地的所有资源.因此,对于土地,在总体上应实行公有私用原则.历史上的土地往往实行多级所有制,如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每一级所有的方式和内容都是有区别的.合理的土地制度应是公有前提下的适当私有.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是总体上的国家和集体所有,企事业单位、家庭负责经营,这一状况基本符合土地的性质,即公有私用或多级所有的原理,因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果断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话语:哲学与文化有着不解的本质关联,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总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外显,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哲学概莫能外。然而,哲学往往不是文化模式的自觉的显现,文化问题的课题化和文化哲学的自觉是相对晚近的事情。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文化哲学在20世纪突然从隐性的哲学理解范式转变为最有影响的显性的哲学理解范式之一?是什么力量推动文化哲学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断言,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除了同哲学理性演  相似文献   

20.
(一)对当代南亚的跨学科研究有关南亚的许多最令人感兴趣的、最重要的问题都涉及多种学科。决定人口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文化因素是什么?生活在南亚地区的人何时依据其所属阶级、语言或种姓集团或宗教而确定自己的身份?影响生产率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是什么?什么决定政治抗议的时间和地点?人们什么时候向政府提出抗议,或彼此互提抗议?我们如何解释南亚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