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法》自1998年出台后,推动"国际宗教自由"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令世人遗憾的是,它提倡宗教自由、减少宗教迫害的美好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倒增加了更多有害的形式:宗教恐怖主义以及跨国恐怖主义。"宗教自由政策"之所以难有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完全从美国的视角理解和看待"宗教自由"。2013年8月"信仰共同体倡议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不再专注于"宗教自由",而是强调与海外宗教领袖与团体的交往,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促进包括宗教自由在内的多元主义和人权的发展。从"宗教自由"到"宗教接触",就整个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政策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人事上的变迁,更是奥巴马政府对于备受争议的国际宗教自由政策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2.
宗教自由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如何保护宗教自由实现的基础性原理,具有本源的综合性和稳定性,是贯彻宗教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始终,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的原则性规范。它不仅对于促使法律保障宗教自由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信仰追求、道德约束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避免直接对立的社会矛盾,尽量降低和缓解社会风险和运行成本也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个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社会,整个宗教种类繁多、宗派林立。但就其源流,多属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犹太教和由基督教发展而来的天主教和新教,在这三大主流派系中,新教占主要优势。促成美国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原因有三:美国民族多样性是客观条件,基督教思想是内在动力,而美国宪法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美国确立了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从法律上说,政府与宗教利益集团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然而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中最主要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宗教右翼"成为共和党赢得选举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宗教右翼"势力与共和党之间的渗透越来越紧密,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早期德国两个著名和平条约,为调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关系均制定了有关宗教自由和宗教平等的原则,但是二者在表述上存有较大差异。前者在宗教自由平等之原则上规定不甚明确,后者则更加具体、精确和丰富,因而各自对社会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尤其是后者为近代早期德国宗教的长久和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1793年,美国司法领域的一个无经验的组织—合众国最高法院对奇泽姆诉佐治亚案做出判决。就奇泽姆案而言,它只是涉及到司法的技术性问题,即联邦法院是否有权受理他州公民因合同之债而对州提起的诉讼。随后国会迅即制定宪法第11修正案,各州立即批准。宪法第11修正案的批准在美国国内引起了重大争论,且对宪法第11修正案的争论进而转为对有关联邦主义和州主权的大讨论。由于此争论关涉到州法律地位的界定和联邦法律至上等问题,因而在美国宪政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仅仅根据韦伯强调精神文化的作用而认为韦伯的观点是一种唯心史观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应该搁置价值观的争议,以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来看待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说。本文通过阐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完整的关系链条来解释经济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宗教,宗教反作用于经济。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外交的探讨,揭示近代开启时期欧洲政治的时代特征。本文认为,克伦威尔将他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带进了英国的对外政策之中;无论是他的“新教大同盟”计划,还是他对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态度以及对英法西三角关系的处置,都是为着在全欧范围内防范天主教势力的反扑,促进新教事业。这恰恰是刚刚结束的宗教冲突时代之余波在这位清教革命领袖身上的固有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酒运动,它以1919年第十八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禁酒条文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而获得彻底胜利。但由此引起的禁酒派和反禁酒派之间的大战,至少和当时的禁酒立法运动一样声势浩大。到1933年,禁酒终于失去人心,第二十一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在联邦一级废除了这个禁酒法令。这种荒谬的折腾,虽成了文明世界的笑柄,但它在美国现代史上的影响之广、之深远,恐怕是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使其免于承担专家责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保护。信用评级机构能否适用实际恶意标准、评级能否作为商业言论获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作为改变评级行业现状的重要举措,《多德弗兰克法案》取消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责任豁免,并降低了反欺诈责任的起诉标准,旨在鼓励投资人通过起诉参与到评级监管当中,然而收效甚微。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较晚,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2.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 正确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可从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三方面阐述这项政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从以政策调整为主过渡到政策指导和依法管理并行并重,强调在政策指导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仅要规范宗教信仰者,也要规范宗教事务管理者。只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才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中世纪宗教专制以及无数宗教冲突、迫害与战争之后,宗教宽容在近代欧洲逐渐兴起,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宽容是指具备特定权力和知识的个人或团体容忍异端异教存在,毫无偏见地包容差异性信仰,进而予以多元化的接纳吸收。宗教宽容包含思想、法律、行动、政策等多重维度,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宗教宽容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理性化、道德化、人文化、公益化、社区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洛克论宗教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中提出的"神法—人法—兄弟法—私人法"的法律结构,只是针对英国现实问题,在这一框架当中适当调整。无论他主张宗教宽容还是不宽容,目的都是为了清除天主教在英国政治中的势力,围绕圣公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他晚年与普洛斯特有过多次争论,但所涉及的并不是原则性的分歧。我们今天思考宗教冲突与宽容问题,应该看到洛克宗教宽容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有了宗教信仰,其原因多样复杂,有受家庭背景的引导,有个人的喜好,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大学生的培育与国家的发展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反对邪教,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和平解放以来,新疆宗教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宗教工作也经历了一番曲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新疆的宗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说来,新疆宗教工作基本上是符合新疆现实情况的,新疆的宗教状况在总体上也逐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对宗教渗透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从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视野对宗教渗透现象进行复合分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反渗透对策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梁武帝广受非议的原因一是倭佛,二是亡国。然细考之,佞佛与亡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梁武帝的一生行事可以看出,他的宗教实践经历了从家传的道教到后期的倭佛这一过程。作为虔诚的信徒,佛教仅仅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在笃信佛教的同时,萧梁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儒释道并用,梁武帝的个人信仰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分离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应对宗教复杂形势和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对于宗教观问题的认识和处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民族关系、统一战线和国际关系。部分人混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当前国家宗教政策的区别,对于宗教可能带来的社会隐患认识不足。如何激发宗教爱国人士的爱国积极性,正确处理好宗教中若干重大关系,分类指导、凝练特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宗教工作和统战干部队伍,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