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面向新的世纪,人类应该审美的生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后代培养成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因而,美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而美育的发展有赖于进一步认识其极端重要性、进行国际的交流对话、解决审美教育实践中的紧迫问题,加强科研以及从审美文化的层面拓展美育的内涵等。  相似文献   

2.
美育既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又是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人既是审美、实施美育、追求自我完善的主体,也是育美、接受美育,实现自我完善的客体.美育的核心是育人之美;美育的手段就是以美施育;美育的过程是审美--在审美中施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立美--成人之美.审美是人理想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美育则是人自觉地"按照审美规律"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美育的衍生之道,揭示出了少数民族美育培养与发展的可循性规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赫哲族人以家族美育为契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为助力,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媒介技术不断地提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表现的水准与品质,为本民族优秀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实施与普及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是构建少数民族美育体系的最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生态审美与生态美育的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生态化审美生存是人类持久的审美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有待于生态审美教育的开展.生态美育的具体任务可概括为:培养生态审美意识,树立生态审美理想,引导生态审美生活.生态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态审美人.通过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理想,使人最终走向生态化生存之境.  相似文献   

5.
一、当代美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现状不管是从中国还是世界范围来看,在学校教育中专门开设“美育课”都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德育、智育、体育、甚至劳动教育都有相应的课程安排,但美育却没有.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劳诸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而中、小学现行音乐和美术教育显然远远不能等于美育,音乐、美术课等也不能等于美育课.  相似文献   

6.
辨析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论意义,须从文化根源上厘清"美"在文化源头和发展轨迹中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文"就是审美,"文"和"化"合起来,就是"审美教育";礼乐文化初期不是礼先于乐,礼孕育乐,而是恰恰相反;在夏商周三代,主持教育的大司乐必须通晓音律。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乐教的分量是礼教决不能与之相比拟的。"乐"重于"礼"特点在古籍文献中也有丰富的佐证……三代美育显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重视美育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特色;加强和提升美育地位是坚持中国文化特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虽然也有某些素质得之于先天,但是说到底,它仍然是后天获得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人们在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上的优劣差别是很大的.这正提醒我们应当重视美感能力的培养.别林斯基曾强调过:“应该把人得自天赋的美感提高到由学习、修养而形成的审美趣味的水平.”这也正是美育的任务.美育,即美感教育.它旨在培养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诉诸审美情感,是一种情趣上的陶冶.对于美育,还有相当多的人是比较陌生的.他们还不大懂得要进行美育,就必须熟悉美育的特点,要符合情感教育的规律.下面,我们试就美育的特点与美育的实施,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将美育视为情感教育的传统观点,虽然注意到了美育的情感特征,但往往忽视了情感的审美规定性。本文强调,美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在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大社会情感中,美育的焦点集中在审美情感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学校美育是一种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审美认知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认真建构审美认知的范畴,特别注意审美认知与一般认知、艺术认知的区别;强调美育的独立性以及美育的创新和创造;关注美育的全面性,使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美育需综合教学论、接受美学、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美学的理论资源。在语文美育实施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与审美主体具有异质同构性,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及审美心理活动各有其特点。在美育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必须信息对称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审美心理活动的优势,在大美育的环境内实施语文美育,以便相得益彰,收效最佳。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美育创新,要以"学会审美"作为美育价值观的核心;发挥美育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多重功效系;系统推进大学美育工程;针对大学生审美特点和审美素质状况,增强美育实效性;构建大学生必备的美学基础知识体系;着力全面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确立"美"的审美标准;加强大学生各类形态审美实践指导;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审美形象塑造等。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学中美的因素的揭示和创设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育的内涵及作用的阐明,以及在生物教学中对美育的理解和实施,充分说明审美促智、审美育情、审美益德,揭示出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完满人格的塑造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育的角度看 ,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 ,是美育诸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呼唤内在律动、丰富心理图式、孕育高尚情操。因此 ,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审美风尚的改变,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窄圈,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6.
审美素质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中国西部6个省市的387名高校教师和423名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高校师生的审美素质整体发展良好;(2)西部高校师生的审美素质各要素发展不均衡;(3)西部高校师生在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行为3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4条对策,为西部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德智体美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全面贯彻这一方针在当前就是要“加强美育”与“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美育与审美需求、美育与素质教育、美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能力问题;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问题,阐明了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论美育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审美风尚,对当代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当代美育应超越传统的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圈子,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美育的发展体现在理论层面,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受教育者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要发挥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美育的发展体现在实践层面,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9.
“审美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主要包含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从总体上说,美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因此.全面认识个体审美发展的结构和规律,探索促进审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是美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促进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进行探讨.并由此对目前青少年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改进意见。一、推动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受两种需要的推动:一是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一是社会向他们提出的发展需要。这就产生了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当代青少年审美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所需的能力条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幼儿美育与幼儿劳育具有共同构建素质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紧密联系,二者具有深层次的交织意涵。依据幼儿劳育与幼儿美育的意涵,发展出劳育本体的审美属性、劳育过程的审美意义以及劳育成果的审美价值三方面的劳美融合的内在逻辑条件,进而提出正确的劳动态度孕育美育;有效的劳动价值强化美育;丰富的劳动机会实践美育;良好的劳育氛围提升美育的劳美融合之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