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由可以在多种意义上理解.儒家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种道德自由,描述了一种道德境界,并就这种道德境界的可能实现做了精辟入微的探究,为道德建设和心理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支援意识和思想资源.该文在指出儒家道德境界的同时,力图从"礼"的理性自觉、"仁"的内在培育、"中"的方法运用、"生"的境界提升等向度,挖掘和深究儒家道德自由如何可能的前提条件、关键所在、方法原则、动态过程以及内在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2.
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儒家传统道德,发现它陷于一种悖论之中.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既可以看到他尊重人,重视人的一面,看到其中包含的人本意识,同时其中也包含许多压抑人性、否定人的价值的反以人为本的特质.我们应当挖掘儒家传统道德中符合以人为本的合理因素与现代意义,实现儒家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区别于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本质上是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源于对规则的尊重,亲子依恋是道德感产生的基础,亲社会行为源于人与人的理解.道德学习有两种基本范式倡导性规范学习与禁止性规范学习;三种典型水平依从性道德学习、认同性道德学习与信奉性道德学习;四种基本方式情境感受、活动体悟、价值辩析与道德反思.  相似文献   

4.
儒家与道家的"至德"或"上德"皆以自由为理想价值目标,但儒家"至德"论的自由因是依善性的自觉和靠规范的进路而至的自由,故它是一种"道德性的自由";道家的"上德"论的自由因是依人的自然之性自然而来的自由,它舍弃了规范的进路,故它是一种"自由的道德".尽管如此,二者之自由皆是需要主体自觉才可能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我国多年来通行的"社会规范说"道德定义没有准确简明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属性,而是将道德定位在道德现象上,将道德的一些现象和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致使这种道德界定矛盾重重.导致这种偏颇的社会历史性因素主要是受前苏联伦理学研究的影响、受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受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应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这个道德新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的视野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自觉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基础,是其原动力,人性善和天人合一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敬"与"静"的修养工夫是实现道德自觉的途径,而身、心、家、国的相互转化,是主体认识和发展自我、实现道德自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学》、《中庸》的道德主体自觉论体系黄开国儒家学派以重视人伦而著称。从孔子开始创立儒家学派以来,我们就看到儒家对道德主体的重视,及其对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强调。其后,此一基本思想又为孟子、荀子所发展,而且日益丰富。我们将此称为儒家的道德主体自觉论。儒家...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竞争的态度:前习俗水平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竞争可以无视他人的利益;习俗水平的大学生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的竞争态度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遵守社会规范为导向的,竞争态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后习俗水平的大学生对道德有了更普遍的认识,道德判断标准并不迷信于权威,他们通常采取尊重、合作、诚信的竞争态度.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除了包括自觉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超越性之外,还涵括了道德心理的成长过程以及道德主体性“知、情、意”的圆融统一。道德本能或善端的设定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可能的前提和动力。活化传统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资源,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加强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培植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意识,发展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兴趣和道德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儒家德性伦理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生审美境界提升上.儒家德性伦理不但为中国休闲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文化智慧及实践方略,而且在休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伦理规约和道德实践的功效,具体体现在激发人心向善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休闲品质以及引导道德自律和构建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