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搬迁,传统的邻里关系纽带断裂。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新居住区里,如何重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栖居的家园”,是城市现代化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赖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建设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对新农村社区可持续性空间布局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冰  薛锋 《城市》2009,(11):53-55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探索新农村社区建设之路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实现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是建设新农村社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社区心理咨询是社区教育精细化发展的表现,是社区心理建设的细化和深化。社区心理咨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多元化社区心理咨询模式,组建一支以志愿者为主、专业者为辅的心理咨询队伍,采用本土化灵活的心理咨询方式,满足社区各类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提升社区人群心理调适能力,获得更多生活幸福感,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和谐安定美丽的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现在的社区也就是过去的居民委员会。教育部2004年16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凸显,社区是我国社会的缩影,要站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本文试就社区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即社区对退休人员的教育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区”等荣誉。在这些荣誉背后,是该区致力实现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阶层分化之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常常处于对立状态。要搞清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需要深刻认识中国村落的社会结合性质究竟是建立在合理打算基础之上的结社,还是受共有的社会规范制约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村落共同体。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日本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展开了一场被称为“戒能—平野论战”的大辩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村落是以完成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结社,村落由于阶层分化和宗族组织而缺少凝聚力,村干部并非村民利益的代表因而缺少绝对权威。村民之间的互助行为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经过合理计算的交换行为,村落仅仅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共同体”。基于这种认识,今天中国农村在推进向以功能组织为主导的村落类型转变的过程中,亟需加强村落的共同体性质,强化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修复村落的过度分化,促进村落社会的整合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整合与链合——法人团体在当代社区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社区整合是当代社区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社区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在传统社会理论研究中 ,社区整合是指一个社区道德秩序的自然生成过程 ,社区成员在共同的信仰和情感基础上 ,通过习惯、习俗和自身传统 ,相互之间形成那种涂尔干所谓的“机械团结” ,也就是那种面对面的、建立在共享的规范秩序基础上的“社会整合”。在滕尼斯那里 ,对应的社会“共同体”也是指这种自然生成的社区秩序和天生的和谐状态 ,它是建立在自然情感的一致性基础上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具有亲密关系 ,守望相助、极富人情味的生活共同…  相似文献   

9.
社区工作方法: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它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更加公平、公正、民主及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2010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近邻")与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康营一社区居委会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康营社区"农民上楼"的社区工作.康营家园一社区是孙河乡14个村拆迁后,村民聚居上楼居住的一个新型的"农转居"社区.政府希望透过社工的介入,居民能够适应转居之后新的生活型态,建立对新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重建社区关系,从而能够和谐、幸福地生活. 为什么开设亲子班?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服务硕目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等吃、等穿、等死”的消极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背后的“无力感”与“无用感”导致他们的社会参与不足、社会融入度不高,更无从谈及主动寻求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介入社区老年人服务的一种新生力量,已彰显出其特有的理念与方法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为切入点,通过对影响社区居民归属感因素的研究,运用量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现状进行描述,针对当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制定可行性的策略,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完善社区居民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培育,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和谐社会和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首“诗”自幼年代中期以来,“社区”一词重新进入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从政府文件到大众媒体和群众语言都广泛运用“社区”的提法。社区也正在成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目标和对象受到了密切的关注。按通常的理解社区指的是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而组织起来的一群人。现代的社区理论则把社区概括为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社区的第一个要素是人口(Population),作为一个区域的人群共同体必须要以足够量的人口为前提,荒无人烟的地方是谈不上社区的。第二个要素是组织(Organization),也就是说,这些一定数量的人口必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增速最快的国家,养老事业面临巨大压力。在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不再适应多数老年人需求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有着先天的地缘优势。合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首先要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增进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供丰富化养老服务、整合资源、政府为相关政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刘汶蓉  张亮 《社会学》2005,(2):35-41
“社区”作为与“社会”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同质的社区文化,即具有内聚力的社区精神(卢汉龙,2000;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课题组,2001)。楼组建设是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建设,是在法定社区中培育自然社区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这直指社区文化的本质,在促进社区居民达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是社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导刊》2011,(31):39-39
“咏年楼”是一个以社区失能预防为主的服务设施。2010年10月,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与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合作建立“咏年楼”社区生活中心。1年来,“咏年楼”以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创新的运营模式和丰富的服务内涵,成为黄浦区社区老年服务的亮点、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闸北区原下属街道的14~35周岁青年,受访者抽样随机产生。调查旨在研究在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新体制下,广大青年对自己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以及对社区的管理、建设的认识。一、调查问卷收发情况以及受访者基本资料本次调查问卷共下发240份,平均每个街道20份,回收206份,问卷回收率85.83%,其中废卷18份,有效卷占91.26%共188份(以下统计数据均以有效卷数为总数人受访者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和高中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54.79%,初中以下学历仅一人。从性别上看,男女样本基…  相似文献   

19.
奔奔族是一个时髦词汇,只要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询这个新名词,会有大量的评价和反响扑面而来,就会深切感受到广大的青年网民对“奔奔族”这一称谓的认同感和这一族群的归属感。与“布波族”的现代与小资情调不同的是,“奔奔族”具有一种沉重感,为生计奔波,为事业奔波,为爱情和家庭奔波,为了那内心深处的梦想奔波,所有的这些担负和追逐已经使人们看不到这个新兴“时髦”族群的轻松和洒脱。“奔奔族”所具有的这种沉重感,是其它族群所不能超越和比拟的。本文分析了当代青年中“奔奔族”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在奔波族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顺利渡过人生的重大关口。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谁来治?如何治?效果如何?”的讨论中,培育村庄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乡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被视为实现乡村环境社会良治的重要路径。本文提出“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社区归属感)(1)-环境参与行为”解释框架,利用田野调查数据加以检验,发现:乡村居民的环境参与行为包括生态环境参与行为、生产环境参与行为和生活环境参与行为;村民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其生态环境参与行为,同时通过环境参与意愿间接影响三类环境参与行为;社区归属感差异化地调节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与不同环境参与行为的关系。因此,通过村庄空间再造,带动村民创业创收,激发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其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积极性,提升其环境参与行为,是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