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儿童时期能够轻松地习得第一语言——母语,然而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素。本文从社会文化因素、态度与动机、焦虑状态、年龄因素等方面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以供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文化认同模式的角度,以美国原声电影为例,分析原声电影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实现文化认同的独特作用.并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量、接受习惯和监督作用三个方面,开创性地分析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推广原声电影教学方法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习动机在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是预测第二语言学习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与之相关的最主要因素有: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动机的强度以及特定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的动机。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其学习动力的不断加强,帮助他们学好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4.
就哲学渊源而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括行为论、认知论和交互论等。文中简要分析这些主要的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局限之后,运用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重新进行阐释,认为二语习得是学习者自身心智发展、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者及理论家的协助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借用博弈论对二语习得诸多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之后,认为二语习得是在这些因素互相博弈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由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和博弈逻辑思维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二语习得的互动博弈假说。  相似文献   

5.
人类语言的能力通过后天努力习得 ,语言习得分为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比第一语言困难得多 ,复杂得多。人们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时往往会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些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社会环境、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 ,其中学习动机对人们的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探究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寻求词汇习得的规律,揭示词汇习得的个体差异等都是研究的焦点。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及其学习策略。而把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理论与实践中的学习策略研究结合起来,将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上对动力、态度、自我、移情、焦虑等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大情感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些因素不仅是目标语学习的促进剂,也是抑制剂。由此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和课堂教学中应从如何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树立语言、文化平等概念,以及创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减少情感过滤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词汇认知习得模式的建立--从Kolb的经验习得模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语言习得者(外语)在整个习得过程中所涉及因素较多,但是词汇习得是核心.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和母语词汇习得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是建立在母语词汇认知基础之上的.受Ko1b的经验习得模式启发,本文建立了第二语言词汇认知习得模式.主要突出词汇习得的个体特征,以指导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建立内部权威和外部权威的角度 ,结合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所受的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建立内部权威和外部权威的影响 ,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对建立内部权威和外部权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认知视角起源于社会文化、情景认知、联结主义、对话以及语言社会化等先进的理论体系。该视角的主要观点是:语言是身体和心灵的中介调节系统;语言习得是社会中介的过程,是调节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文化产物,是习得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包括认知、情境和文化等在内的众多因素不断交互、相互协同、反复构建的过程。在客观梳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的本质和过程进行系统的探讨,对该视角的核心概念进行科学的解读,旨在为科学全面阐释二语习得诸多问题和现象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习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内容。文化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隐性内容,与本族文化存在差异的显性内容以及与日常交际相关的实用的显性内容。二语学习者的文化学习应是一个有明确文化意识的、显性的、体验性的学习循环。通过一系列分阶段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学习活动,二语学习者在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现代认知论的语言习得观简要综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外语学习双元结构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描述,并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讨论了二语/二语习得、双语/双语习得、外语/外语学习等相关系列问题。笔者明确指出:母语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固有的文化属性,对外语学习过程所施加的作用和影响,是外语学习策略研究有别于母语习得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越来越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如何来开展和进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教学难点。近年来,英语口语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打开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新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优选论为框架,分析了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辅音丛、首辅音丛sC、不完全爆破和重音时的错误原因。通过对受试学生英语读音情况的分析和错误的优选解释,发现母语汉语的负迁移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形成的主要原因。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的研究对英语语音教学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语言输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努力找出能够促进口语输出、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中介语理论及其五个发展过程为标准,可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民考民英语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写作学习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分为:母语负迁移型、目标语规则过度归纳型、训练迁移型、交际策略型和二语习得策略型。文章着重探讨了造成前两种中介语语法偏误类型的原因是母语无标记,偏误类推,合成和偏误分析,希望能够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作文中出现的语言偏误,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帮助三语学习者逐步改进和发展中介语,向目标语靠拢。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对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本文讨论了SLA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假设:中介语假设和输入、输出假设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8.
中介语可变性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甚大但又颇具争议.其争议的焦点问题是语言能力是否具有"可变性".这场学术之争的理论根源在于中介语的语言观是"异质"还是"同质"的本质对立.中介语的系统性、可变性、可渗透性和动态发展性这四个特点呈现出混沌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了解分析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探讨该理论对视听说教学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和启示,为视听说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语言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所采用的语用策略之一。恰当使用课堂语码转换对语言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文章结合二语习得理论和功能性语码转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包括顺应语言现实、顺应教师心理、顺应学生实际)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