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内强迫心理对文学创作而言不仅不是一种病态心理而且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它伴随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并对作家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生活、揭示人生具有驱动作用。在内强迫心理的驱使下,作家把他对个人的、社会的、艺术的理想目标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种种赞美或不满都诉诸笔端,创作出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中的内强迫心理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1)焦虑情绪的宣泄;(2)痛苦体验的升华;(3)高峰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学创作是主体心理诸因素综合运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创作的构思质量取决于主体心理结构诸因素和谐化合的程度。为此,要宏观把握好文学创作的构思质量。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感受的选择和提炼;情感的调控和升华;想象的放飞与控制;内外结构的和谐化合与生成;理性的规范和制导。  相似文献   

3.
<正> 谈到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除了必须说明社会环境怎样制约文学创作之外,还要说明文学创作怎样影响社会环境,说明发生这种影响的特殊方式和途径。以“精神实践”的方式创造世界文学创作究竟怎样影响作用于社会环境、作用于人类总结的文化系统呢?我们认为这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除了对社会环境进行反映之外,同时也对社会环境进行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以特殊的方式和形式进行的,即以“精神实践”的方式创造世界,创造社会环境,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殊力量。  相似文献   

4.
提出建立心态文学史学是基于两种事实。一是文人的心理机制与文学创作活动的天然联系。文学活动说到底不过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是人的欲求受现实刺激后的一种语言发泄形式。二是心理学在研究人及说明人的文学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放大、显微功能。其实从心理...  相似文献   

5.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因大片国土的沦丧而内迁到西南大后方。内迁作家在三个层面上导致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转变:一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中心的转变,内迁作家促进了大后方文艺事业和抗战文学创作的兴盛,使该地区取代了昔日京沪的文学中心地位;二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热情的转变,内迁作家受大后方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创作的“滑坡”,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热情;三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内迁作家从昔日的激情创作转向对战争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7.
贾国宝 《兰州学刊》2010,(6):179-181
文章根据"刺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法与策略,其中不仅表现了作家在性别认同意识方面的困惑和转换,而且隐藏着性别意识与文学创作关系的历史秘密;而变性叙述的提出及其对具体艺术创作的分析,则有可能把这种关系推向新的理论平台,成为我们观察和诠释文学创作、文学史和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鲍照文学创作的富艳华美和畅达遒劲两种风格特点的形成,实与鲍照“才秀”而“人微”的人生处境有关。为了进入仕途,鲍照不得不依附于门阀士族的提携和皇室的拔擢。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他以不同的文风来迎合士族和皇室截然相反的文学审美口味。因此,文学和政治才能的不得自由施展是鲍照激愤情感的主要心理来源。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对现实世界审美感悟的传达和表现.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审美感悟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基于此,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审美感悟的二重性,即现实图景的具体性和心理图式的独特性.在提出审美感悟二重性的基础上,本文从主、客体统一,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审美感悟的三个结构因子,即表象记忆、情感体验和意义认知.认为审美感悟是个性化形象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作家艺术创作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全部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初始概念.  相似文献   

11.
叙事本身即是一种视点的选择,它将影响和制约叙事者"说什么"和"怎样说".男女两性叙事性别的不同,导致男女作家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叙事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层面和风格层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了叙事者的主体立场、道德观念、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一批以文本和个体生命感知为创作资源的小说称作非体验小说,这一命名也是基于和传统小说的区别而做出的。文章从表现对象、语言方式和结构手法等方面,详细讨论了非体验小说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在融入作家独特的生存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3.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中,平遥文化生态保护的经验具有从“地方”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平遥守住了地方的空间体验和地方感,以强劲的自主性对现代性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古城还原成为一个活态的、属于原居民的空间。与此相应,平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构的文化空间中,凭借节庆化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向外积极舒展的认知图式,使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具有节日的娱乐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资本与现代技术的肆意入侵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向,文化的主体性容易缺席或被分裂。平遥经验的启示意义在于,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发挥是平遥从“地方”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中 ,述评了六种“意境”说。指出这六种“意境”说的合理性和缺憾。本文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的基本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张艺声 《云梦学刊》2005,26(1):22-26
美的认知结构包含美的客体系统、美感反应系统,由此对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进行学理阐析。康德建构了德国美学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学理内核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这就制造了封闭式的终端格局。许明在其《美的认知结构》中,突破了美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以及两极化封闭格局,走出了这一困域误区,作出了某些相应的局部性超越,其论述表现为四个维度及相对应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比喻的魅力在创新,创新的原动力在情智.人们在创造比喻时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感性的审美,而是注意到了理性的审智.精警、深刻、富有创意的远程比喻就是既审美又审智的一种比喻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的理论,这种艺术创作主张也不单单地局限于诗歌艺术领域内,实际上它已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中,成为一种较为健康扣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建琼 《云梦学刊》2007,28(5):97-100
古来圣贤皆寂寞,深味此等寂寞,其中蕴有着一种且悲且壮且美的特质。从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哭而悲的悲凉心境,可以领略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意境,可以欣赏到一种人格上的崇高美和艺术上的风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