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比较研究了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历史阶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佳切入点。接着,联系中国青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认识过程中的三个规律性特点,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疑释惑的锐利思想武器。最后,联系中国青年在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常遇到的几大问题,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自己行动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作为精神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质疑和边缘化搁置。风险社会的反思性、个体化危机等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产生。为此,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客体、微观传播场域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革命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分析了信仰培育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主义”是指引方向的“旗帜”、是实现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与“精神支柱”、能够促进党员与民众的双重“觉悟”;认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宇宙观、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两个明确的目标”“人民即上帝”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追求是信仰培育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从加强思想理论教育、重视人民利益、严明党的纪律等方面阐述了信仰培育的方法。重温革命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的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面对中国革命严峻的现实挑战,毛泽东引导人们培育以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宇宙观、坚定“两步走”发展目标、坚守人民至上根本信念、争取个人解放的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得益于毛泽东围绕“知、情、意、行”深入推进信仰教育,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的革命意志、让中国共产党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前仍要继续夯实信仰的理论之基、增强信仰的人格感召、强化信仰的行动伟力。  相似文献   

8.
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了一些变化,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日益增强。要做好青年思想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教育青年,使青年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本文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抽象地概括为具有某种反理性或非理性的思想系统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体系虽然从总体上是属于理性主义的系统 ,但这种理性主义又与古典哲学讲的理性不同 ,它具有现代理性的反理性特点。当然 ,本文也不赞成把马克思诠释成为一种非理性主义 ,认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既要看到这个系统的现代理性主义倾向 ,又要领会它的非理性的某些因素。结论是 :只有从整体上、具体地去认识 ,而不是局部的、抽象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才可能完整、准确地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应注重从过程论视角对其过程要素进行静态分析;对其过程展开进行动态考察;对其过程本质进行哲学审视。基于上述多维分析,应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予以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关乎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对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呈现积极、健康与向上的现状,多数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不足,且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差异性,信仰缺失、迷失、功利化、空泛化、宗教化明显,这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与青海省特殊省情和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有关。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理顺机制、明确分工,建设一支政治正确、信仰崇高、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理解内涵、把握本质,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科学探索、因地制宜,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性;提高认识、积极行动,营造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和确立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对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脱离客观现实和放弃民族特色,在方法上还要避免庸俗化。因此,必须在正确对待和处理大众文化和改善民生的同时,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特色,并通过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实证探索以及多视角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为视角,以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为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的机制、内在原因以及变化的情况,并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解决路径加以深度剖析与把握。文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提高大众的主体性、积极性,解决民生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推进与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4.
15.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崇高使命,为了检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开展调查和研究。"危机论"是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基本观点,但是多数大学生的现实表现并不符合"危机论"。对产生"危机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批判、重新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科学判断可以深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弄清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文章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建立一支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头部队,优化更新传播路径等五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思想。这一思想指导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无疑就是一部不断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不断相结合的历史。"中国梦"的践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问题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主体和介体有清楚的认识,这些前提性问题制约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丰富的实践性主体思想,实现了信仰主体思想的重大转变。它实现了信仰主体的精神存在与物质存在的统一;消解了“自在”与“自为”之间的隔阂;揭示了其间不断产生矛盾、实现统一、再产生矛盾的深层融合发展规律;彰显了信仰主体的自觉性、超越性、自由性和价值性;开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立足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知情意相统一基础之上的主体性蕴意。在当代,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唯物主义主体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攀 《宿州学院学报》2014,(2):22-24,64
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紧迫性,体现在部分党员和群众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信仰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和特点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苏东剧变带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等多种因素的挑战面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甚至危机。基于此,提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具体举措:坚持科学的灌输,在灌输方式上要实现从“硬灌输”向“软灌输”的转变;同时还要遵守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相结合、宣传教育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