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分析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女主角菲欧娜公主及其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与传统经典童话文本(含动画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指出菲欧娜女性形象的颠覆性及这种颠覆的不彻底性.本文认为,作为一名追求爱情自主的女性,菲欧娜公主仍无法摆脱男性话语的魔咒.  相似文献   

2.
英籍女作家简·里斯以经典名著《简·爱》的故事情节为背景,再现了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一生。通过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表达出男权意识和女性意识间的对抗、冲突和消解,并对父权制以及男性中心观念在社会生活、两性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提出质疑与颠覆,强调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占有>中,拜厄特不仅对经典神话和童话等进行了戏仿,而且还戏仿了罗曼司、侦探小说和教育成长小说等小说体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两对文学恋人在各自的文学研究过程中所亲历的浪漫之旅,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历史、艺术与人生的理性思考.文章以拜厄特对不同小说体裁的戏仿为切入点,探讨作家是如何将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扩大小说的内涵空间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要人物盖茨比和尼克出发,分析这本现代主义小说中所代表的被女性化甚至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形象,这种性别颠覆挑战并质疑了西方社会所推崇的用来衡量男女特质的行为标准与规范,同时也动摇了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  相似文献   

7.
颠覆与抑制:《李尔王》中的权力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交织作用。"颠覆"在莎剧中起到使人们蔑视权威、质疑权力的本质作用,而"抑制"在作品中起到的社会功能是附带的、次要的。同时指出"颠覆"和"抑制"有其成熟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撒旦诗篇》的出版及霍梅尼对其作者及出版商发出的"追杀令",引发了关于西方社会赖以存在的价值观的争论,特别是关于言论自由、亵渎,以及宗教在世俗社会中的作用等的争论.目前,这场辩论已扩展为"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辩论,并仍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拉什迪199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可以看作是对这场辩论做出的某种注解.本文试图证明,这些故事可以帮助读者超越主宰目前这场辩论的狭隘的二元对立的藩篱.像传统的形形色色的"东方主义"一样,这种二元对立是基于乐观的本质主义的,它断言"东方"和"西方","自由主义"和"伊斯兰"是很容易被识别的实体.从《东方,西方》对传统的"东方"和"西方"观念及对东、西方关于"神圣的观念"的挑战两个方面来看,作者通过使用杂糅、混杂和大杂烩等手法,其写作目的是"挑战各种绝对观念",破坏任何意识形态的确定性,抵制任何形式的挪用.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文学作品不应该是"整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成功绝非偶然。本文从小说的语言特色、叙事结构以及主题等方面分析了小说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文言小说家宋懋澄轶事小说《珠衫》,受明末思想家启蒙主义思想影响,创作意图与创作手法不类传统小说,颇有颠覆传统伦理道德之思想意识。其小说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意义深远,还对后来的白话小说的创作影响巨大,其初创之功,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可。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呢?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成功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开了现代科幻小说的一代先河,以惊人的笔触揭示了一个现代悲剧的寓言式真理:不论是女人对写作的渴望,还是男人对孕育的渴望,都依靠生产怪物得以满足,两性都在怪物身上找到了自我的影子,一个怪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对另一个的压抑.而男权,则是男性形象怪物化和女性书写怪物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电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容器,是压缩版的人类社会。它把人生的各种滋味都纳入其中,反映世间百态与人情冷暖。平庸的导演只会平淡无奇地讲述好人与坏人的故事,大师级的导演不仅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而且能让人们从中看到人性,进而反思自己。一个叙述故事的电影,其叙事形式至关重要,叙事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通过分析吕克贝松与昆汀塔伦蒂诺这...  相似文献   

14.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开了现代科幻小说的一代先河,以惊人的笔触揭示了一个现代悲剧的寓言式真理:不论是女人对写作的渴望,还是男人对孕育的渴望,都依靠生产怪物得以满足,两性都在怪物身上找到了自我的影子,一个怪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对另一个的压抑.而男权,则是男性形象怪物化和女性书写怪物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剧作家苏珊·格莱斯佩尔的独幕剧<琐事>展示了男人和女人在舞台空间上的隔阂,本文从女权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解构两性语言行为的根本差异、两性对话语权的操控差异以及两性之间自由与压迫的对立这几个二元对立的关系,暴露出男性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性和女性感情交流的优点,剧中的两位女性正是通过关注男人们所不齿的琐事与女主角无声的言说颠覆了男性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杂糅身份"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叙述杂糅、文化杂糅是作者在文本中建构杂糅身份的策略,这种彼此混杂的文化现象暗合了巴巴所述的"第三空间"构想,为多元文化大潮中处于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电影《断头谷》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气氛营造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对小说《睡谷的传说》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影片因此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颠覆的原因是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以及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20.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