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6、17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和教士们鼓吹在个人救赎方面寻求"救赎确据",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不能确认已经被上帝选中而将进入天国,就会陷入绝望,而这种确据将能使他们免于绝望。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西巴斯辛就是极力追求"救赎确据"的人物。但是,跟同时代的非清教徒一样,莎士比亚似乎感到追求这种确据,更不用说相信得到这种确据,是愚人之行,而非智者所为。  相似文献   

2.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是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杰作。英国朗曼出版公司出版的《英国文学指南》所提供的新资料认为,这部喜剧是莎士比亚于1596~1597年间创作的,①当时莎士比亚才三十三岁,正是创作的丰年。这部喜剧的内容,和他的另外几部剧本如《奥瑟罗》、《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一样  相似文献   

3.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喜剧不过是生活的插曲——短而浪漫的插曲。莎士比亚是那样精彩地采集了这些插曲,从而表现了涵量深广的社会生活。莎士比亚的喜剧大多是以代表新一代的姑娘们为主角,以她们在历史的黎明时发出的阵阵笑声来贯穿全剧的。看,奥利维亚正笑着从《第十二夜》走来,正对着她的意中人——一个仆人喊道:“西萨里奥,凭着春日  相似文献   

5.
关于莎士比亚人性观念的探讨,是莎评史上一个争论的聚焦点,有的认为莎士比亚对人的本性是肯定的,即人性是善的;有的则认为莎士比亚对人的本性是否定的,即人性是恶的。那么他对人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看法呢?这需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他的创作,从中探索他整个人性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一、莎士比亚早期人性观初探。  相似文献   

6.
“悲剧不同于喜剧的地方,往往在于它几乎完全是男性的。”这是英国戏剧界权威人士阿·尼柯尔教授在他的《戏剧理论》中说过的一句话。纵观西方古典悲剧,仅从剧名就足以佐证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古希腊悲剧中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古典主义悲剧中的《熙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西方古典悲剧确是男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于一六○二年创作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他的第一部悲喜剧。这里所说的悲喜剧既不同于带有喜剧成分的悲剧,也不同于带有悲剧因素的喜剧,它的独特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应该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并列,成为他的戏剧的第五种类型。关于莎士比亚悲喜剧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索,已有另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 L.G.奈茨也认为该剧是莎士比亚“最复杂”、“最伟大”的剧作。《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之所以能够强烈地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创造了安东尼这个伟大人物的复杂而丰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活跃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如浩海烟云,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悲剧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广受评论家们的注视。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成就也极具伟大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统一性的,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深刻的思想与创作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是以乐观主义做为基调,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光明的前途充满了期望。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十六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伟大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创造了许多精采的诗剧。他的作品得到同代人以及后来许多权威评论家的赞扬。其中尤以对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的评论最多。以往在我国他的喜剧和历史剧远不如悲剧那样得到重视,尤其是历史剧的研究更显少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由于清教主义自身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存的复杂性,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认同、接受与怀疑、超越共存,他一方面肯定了宗教思想与价值,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清教社会对人的精神的负面影响.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表现出他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接受与怀疑.他的接受反映在研究人道主义及灵魂的再生方面,而他的怀疑则表现在揭示被清教伦理道德压抑的人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说明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如何由于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加深,因而变得更加深刻和更加成熟;指出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如何加强了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如何使用讽刺这一武器来达到批判社会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目的;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作品和人民大众的血缘关系,他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波顿和马伏里奥两个喜剧丑角全方位的比较,探究莎氏如何精心塑造喜剧丑角,使其成为剧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透过滑稽荒诞的情节,这两个丑角不但讽刺和反衬了剧中主角,营造了炽热的喜剧气氛,而且渲染了剧本的精神意趣,深化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L.G.  相似文献   

15.
一莎士比亚在十七世纪初年(1601),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探索真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三年后,又写了一出悲愤横溢的剧作《奥瑟罗》。这出悲剧通过人物之间的道德冲突,反映了社会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罪恶。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英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思想体系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旧的封建堡垒开始崩溃,新的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兴起。十六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16.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形象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贪婪、狡诈、吝啬而残酷的喜剧小丑。然而从文学表现手法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该剧亦可解读为一部以间距为喜剧,而内容为悲剧的作品;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则是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的牺牲品,他身上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还有种族和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奥瑟罗的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莎士比亚在十七世纪初年(1601),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探索真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三年后,又写了一出悲愤横溢的剧作《奥瑟罗》。这出悲剧通过人物之间的道德冲突,反映了社会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罪恶。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英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思想体系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旧的封建堡垒开始崩溃,新的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兴起。十六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18.
《威尼斯商人》是莎土比亚的著名喜剧,是他早期喜剧中最富于讽刺意义的一部。这部喜剧在作家的创作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莎士比亚由喜剧创作向悲剧创作过渡的里程碑。它具有深刻的悲剧内容和丰富的喜剧情节相结合的特点,在艺术上全面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喜剧艺术成就。 《威尼斯商人》有三条线索平行发展。全剧形成了喜剧性的结局,三对青年男女结成美满婚姻。可是就在喜剧情节中却包含着  相似文献   

19.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长岛春梦》中,刻画了一个复杂矛盾的悲剧英雄盖茨比。他一方面醉心于物质追求和沉迷于炫耀性消费,另一方面又忠诚恪守清教伦理和执着践行西部拓荒精神,在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拉锯下,死亡成为盖茨比命运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十六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几乎他所有的戏剧创作之中都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他的喜剧、悲剧以及悲喜剧当中,莎士比亚赞美人类无穷的力量,褒扬青年男女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肯定了资产阶级新女性,表达了对全人类光明未来的坚定信仰。而这些完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再现,反映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是在他的后期作品当中,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产生厌倦。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相混合。基督教思想由此占据上风,而人文主义则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本文试从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分析其人文主义的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