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光学全散射法测粒技术的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改进后的新方法:用多波长全散射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该方法不仅可消除全散射法测量结果有多值性的缺陷,而且可以直接获得颗粒的粒径分布,测试粒径范围也有所扩充(0.03~8μm)。文章还给出了用独立及非独立模式的两种算法,求解粒径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对聚苯乙烯标准颗粒的实测结果。计算和实测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可降解天然高分子蛋白质明胶为载体材料,阿霉素为药物材料,异丙醇为凝聚剂,采用单凝聚成球法,制备得到了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并对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载药量以及药物的体外释药等特性进行了考察。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阿霉素明胶粒子的粒径约为100 nm,粒径分布均匀,平均载药量为2.5μg/m g,而且阿霉素明胶粒子在体外的药物缓释效果显著,因此作为药物载体明胶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重点考察了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银胶体时温度、浓度和加料方式对粒径分布的影响。以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液相还原硝酸银,制备出有不同粒径和分布的银胶体。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UV-vis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TEM)确定胶体的粒径、分布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加料获得的粒径和分布较小,硝酸银浓度和温度影响聚并和生长,从而对粒径分布产生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溶剂超临界CO2雾化萃取法制得了乙基纤维素微粒.研究了溶液喷口流速、溶液浓度、温度、压力对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在较大范围内调控微粒大小,所得微粒平均粒径为0.64~10.83μm.随着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增加;随着压力和溶液喷口流速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减小.  相似文献   

5.
用氨基硅油微乳液与水的原位分散方法,制备了有机硅聚合物共混改性接枝环氧树脂水分散液,采用FT-IR、ATR、TEM以及TGA等对该水分散液的粒子形态、粒径以及成膜后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水分散液相比,改性水分散液的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宽,粘度增大。TEM照片表明:有机硅聚合物在分散过程中被包裹在环氧树脂内部,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颗粒。改性水分散液成膜后的疏水、疏油性能和热性能显著提高,表面能降低。膜的超薄切片TEM照片显示:有机硅聚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取向与迁移,FT-IR与ATR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它们在膜的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高效低阻的液滴分离装置,设计了不同结构的直流导叶式气液分离器模型,采用FLUENT软件中RNG K-ε湍流模型和离散颗粒(DPM)模型,对不同导叶结构的分离器内流场进行模拟,得到了导叶结构参数对分离器内的压 降特性、速度分布、以及不同粒径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向叶片个数增加或者出口角的减小都能使分离器 分离效率显著提高,但是分离器压降也会增大;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分离效率升高,当粒径大于35 μm时,分离效率几 乎达到100%;导向叶片个数越多,叶片出口角越小,分离效率越高。数值模拟结果为设计低阻、高效的分离器提供了理 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水为分散相,丙烯腈(AN)和丙烯酸甲酯(MA)为连续相,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用扫描电镜、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共聚物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水油比、分散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物形态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粒径分布变宽;低的引发剂浓度对孔径分布的影响较小,但当引发剂浓度进一步升高时,虽然孔径分布并没有显著改变,但孔体积迅速增大;孔径分布随温度和水油比的升高变化并不明显.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制得的AN/MA共聚物粒径为10-500 μm.  相似文献   

8.
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腈为溶剂,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的蒸馏沉淀共聚合研究,制得粒径2-3μm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结果表明,当单体总量和BPO用量增加时,微球粒径增大,产率升高.当交联剂DVB用量增加时,微球平均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窄,产率升高.随着混合溶剂中乙醇含量的下降,粒径分布变窄,产率升高.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长分馏柱所得的聚合物微球具有较好的形貌.  相似文献   

9.
对超临界流体制粒中的气体抗溶剂(GAS)法进行了改进,并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0.1~10μm乙基纤维素微球,同时对GAS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浓度、温度对微球粒径大小影响显著;压力对粒径分布影响显著.此研究为运用GAS法制备粒径较小,具有缓释、靶向、黏附等功能的乙基纤维素含药微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90℃水浴条件下,以PVP为分散剂,用甲酸还原银氨溶液制备银纳米颗粒。紫外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银纳米粒子的生成过程,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在60~70nm之间,而且粒子呈现球形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各种衍射式激光测粒仪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并设法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发展了综合利用夫琅和弗衍射和米氏散射理论的激光测粒仪(FAM激光测粒仪),经对比性实测表明,其性能较国外的衍射式测粒仪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时间域内的消光起伏光谱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模型得到消光起伏光谱及其数学表达式,光谱转折点的位置给出了颗粒的粒径信息,而光谱的深度则与颗粒系统的浓度有关.所得结果考虑了颗粒浓度对消光起伏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最优化理论中的Powell直接法求激光粒度仪中的颗粒尺寸分布。数值模拟及对标准颗粒的实测表明,该算法的计算精度高,能较好地解决粒度仪通常存在的计算结果随初始设定值变化的多值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利用穿越介质后的激光信号的随机波动来测量颗粒尺寸和浓度的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标准颗粒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低颗粒浓度和较高浓度时都能得到的测量结果,建立在该原理上的测量仪器结构简单,对环境要求低,无需特殊的保护措施,这些特点为工业生产中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性防腐涂料用苯丙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等为单体,采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乳液降合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通过正交试验和综合评分的方法,对制备多元素丙乳体系的影响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制备苯丙乳液的最佳工艺参数,对产品进行了凝胶色谱,DSC和粒度分布等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氢氧化钙与乳酸制备纳米级乳酸钙,针对氢氧化钙溶解度低于乳酸钙溶解度的特点,提出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乳酸钙的过饱和度,在乳酸钙溶液接近饱和时,过滤除去未反应的氢氧化钙,抑制目标产物二次成核;并采用分光光度计确定乙醇的加入对乳酸钙纳米粉体的分散作用;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乳酸钙粉体的等电点,通过调节反应体系及洗涤液的PH远离乳酸钙粉体的等电点,可以抑制团聚。研究结果表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促进成核,抑制晶体的生长,并提高纳米粉体的分散性;乙醇的加入量为R=1∶1(R=V乙醇/V反应溶液);洗涤液采用醇与氢氧化钙水溶液,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达到纳米级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全散射式光学微粒测量方法作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了多对双波长光束法,使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明显提高,粒径的可测范围增大,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也简单可靠。文章给出了多对双波长无束法的工作原理及测量装置,最后给出了对聚苯乙烯标准颗粒所做的测量。结果表明,其测量精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加入聚乙二醇(PEG)作为分散剂,利用直接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薄片状、粒度均匀且分散性好的氢氧化镁.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 gC l2浓度、NH3.H2O浓度、反应物配比对氢氧化镁颗粒粒径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颗粒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9.
对于遮挡层(隔层)较差的低渗透储层,采用人工隔层控制压裂缝高非常必要。分析了影响人工隔层阻抗的因素,对岩芯流动装置进行了改造。用Malvern激光粒度测试了一种上浮剂的粒度分布,对岩芯进行沿轴向剖分2/3的特殊处理,通过岩芯流动实验来模拟人工隔层的形成。按正交设计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岩芯流动实验行业标准进行实验。应用非线性处理后的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了人工隔层强度与携带液黏度、上浮剂浓度和岩芯渗透率的统计公式。为指导现场控制缝高的压裂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