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讨论主体性原则问题时,人们很少注意不可知论对此采取的态度。不可知论宣称世界不可知,这似乎是取消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失足,恰恰是因为它对认识的主体性作出了错误的规定。研究不可知论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的失足,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学说。 休谟和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两个主要代表,本文从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这一角度,探讨他们的不可知论的认识根源,以阐明不可知论失足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张都爱 《齐鲁学刊》2006,4(4):126-130
不可知论是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知论问题的本质是关于本体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具体内容涉及到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个方面,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都可能导致世界或事物本身的不可知。在对本体认识的解决上,中国古代哲学给出了本体认识的获得就是本体境界的开出这样的高度解决;而现象学直观是现代西方哲学对本体认识问题的最高解决,使得回到事物本身或者获得关于存在的认识成为可能。事实上,不可知论已经成为推动本体论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不可知论”一词,最初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肯黎于1869年提出来的。1886年,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是一切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但是,在根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不可知论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本文试图把西方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概括为四种历史形态,从中探讨其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一、以怀疑派为代表的朴素怀疑型不可知论虽然提出不可知论一词和对不可知论作出科学概括都是十九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4.
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曾提倡不可知论。他们或由相对主义,或由经验主义走向不可知论。其理论思维路径不同,但是,在理论蕴涵上都具有重视感觉经验,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源泉,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注重逻辑推断等特点,构成了中国近代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中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产生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不可知论”一词,最初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来的。1886年,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按照恩格斯的思想,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是一切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但是,在根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不可知论又经历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正>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对认识过程所作的经验主义的分析,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关于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同时,洛克的认识论也进一步暴露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表明用形而上学方法观察人的认识过程,坚持片面和狭隘的经验论,就不可能真正克服唯理论,并势必逻辑地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实际上,洛克哲学中已具有了明显的不可知论的思想,并昭示了后来休谟的不可知论哲学的完整体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和批判洛克的不可知论思想,并找出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教训.一、洛克是如何论证实体和事物的实在本质不可知的?洛克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判定各种事物的存在.至于各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则是人们无法认识的.洛克认为,“所谓本质可以当作是任何事  相似文献   

7.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以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学术界的同行们商讨。  相似文献   

8.
一《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刊载的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在作者看来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 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认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 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里被作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型言论加以引证的一段话,赖同志特别注明引自李达的《辩证唯物论大纲》(陶按:赖同志把书名写错  相似文献   

9.
论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和第一代实证主义郁振华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赫胥黎不可知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简短评论上。因此,按照其本来面貌来客观地介绍,研究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就显得十分必...  相似文献   

10.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1.
不能仅从客观性和可知性方面理解真理问题,传统的符合真理论和认知真理论是旧哲学和机械论的真理观,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本质精神。从实践出发,在实践的意义上理解客观真理,建立实践真理论的新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皮尔士符号学说再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产德平 《北方论丛》2002,(4):99-105
皮尔士对符号研究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发现: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之所以能通过一定的形式系统代替或代表不同于符号自身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无非是由于符号的解释者依据一定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规范所作的解释或认知.符号自身无所谓指称和表达,而是人把它作如是观,是人这样理解和规定的结果.也正是人赋予符号以生命,并以符号为工具发展了人自身.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漫漫长路,可以说就是人运用符号承载文化,传递知识,并将人自身的劳动过程浓缩于符号系统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古代怀疑思维具有泛怀疑和反神学性质,这是认知低能和社会动荡的情绪反映。近代怀疑思维突出表现为对知识理解的相对主义倾向以及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极度关注,具有知识追求性质。怀疑思维由古代向近代转变后形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认识发展中的创新品格。  相似文献   

14.
在解释学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解释学与哲学舍一的趋向.解释学与哲学相互过渡的逻辑通道,是把历史看作人的精神作品,看作文本,把历史的内容看作是文本的意义,把对历史的认识看作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只有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才能被建立起来,其中包藏着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哲学观的毒刺.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事物的认识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精神活动.它们有不同的对象、任务、"真理性"问题及"真理性"的标准.而理解和对象、认识和对象的关系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解释学和哲学相互过渡的逻辑通道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能既赞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去赞同、推进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  相似文献   

15.
康伟 《北方论丛》2007,(2):125-128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的思想从“之间”这一向度,展开讨论了主体间德性关系何以可能,具有生存论意味;而庄子“辩”的思想从主体间认识何以可能的“中介”这一维度,强调了“成心”、“感觉”和“语言”等因素对互识与共识的消极影响,从而一定程度陷入不可知论。中西主体间性的思维路径与理论均有不同,承认“个体的真实性”是中西主体间性理论走向融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具有定向、整合、认同、激励等功能,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莱农精神是几代莱农人培育和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和历史积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大力弘扬“莱农精神”,丰富“莱农精神”的内涵,为莱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认知神经科学从生物学视角来探究人类认知发展水平,其整体范式体现出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有机契合,从而演变成为当下心理学主流趋势。对认知神经科学的文化反思不仅是加深对其理解与应用,使之走向文化自觉的重要步骤,同时也为引领和推动认知神经科学范式发生深刻转变,深化对人的认知发展水平探索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陈华森  鄢英 《兰州学刊》2007,(7):45-47,126
自由主义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压力以及自由主义对自身的扬弃.然而,对自由内涵的理解、对国家作用的认识、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把握以及对社会阶级关系的认识的扬弃并不能消除自由主义天生的缺陷,现代自由主义仍然无法摆脱其困境.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而具体的正确反映。客观性和具体性是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 ,深刻性是真理的非基本属性。广义的真理包括感性真理、理性真理和统性真理。真理发展有三种情形 :一是认识由感性真理上升到理性真理 ,又由理性真理具体化为统性真理 ;二是理性真理自身不断深化、丰富和更新 ;三是由对某一客体的正确反映发展到对新一客体的正确反映 ,乃至不断扩大对整个外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的过程。真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在于认识内部理性认识和统性认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20.
王 《学术探索》2012,(6):5-10
康德哲学历来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得到广泛的瞩目。然而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先验理性和不可知论的双重进路,重新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反思,发现其所要寻找的形而上者其实并未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