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单位制与共同体:一种可重拾的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反思以往学术界对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单位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共同体及其精神的培育方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单位制与共同体培育之间有一种适宜性.同时,后单位制时代的社区居民之间彼此陌生而又没有使之熟悉起来的纽带,因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活共同体培育陷入困境.而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在现代社会里,职业团体(单位)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要让人们参与某种社会活动,没有单位的参与或介入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基于这些思考,本文提出了"单位-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希望以此化解城市共同体及其精神培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生成方式与受益范畴两个维度选择内生式与外生式、公益性与互益性两对社区社会组织属性,对其进行了中观维度的地方政府培育模式案例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模式包括枢纽赋能模式、自主引导模式、专业依赖模式、整体营造模式。不同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社区发展情境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政策,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互助组织、精英社工机构综合采取赋能、引导、依赖、营造等培育策略激发社区内生动力。要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及治理效能的发挥,应当重新梳理现有培育类型和培育方向,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上创新街道级购买规定,引导社区社会资本生成以巩固培育效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区建设: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人们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形成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社区的认同。中国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生态环境,它的社区发展和社会结构与西方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的社会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政府在社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建设应该培育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诸如无家可归、失业下岗、家庭照顾、贫困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慈善理念。近代以来,传统慈善理念逐渐消解,而现代慈善理念还未建立。"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地缘优势和社区精英使社区成为培育现代慈善理念的良好载体。在现代慈善理念的指导下,个人和社区自治组织将是推动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由于个人和社区自治组织不是强势力量,在推进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区工作专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欧美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而讨论19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工作的开展,展现转型社会背景下特有的社区工作发展路径.以"罗村方案"为例,分析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下的社区工作的不同之处,提出转型时期社区工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文佳 《探求》2022,(5):41-50
社区融合问题是“广东特色”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命题,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发展,城市、产业空间重构,人口职住关系重新调整。本文通过对1724位新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从社区融合的视角探讨了社区参与、共同体意识和社区认同之间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各变量对社区认同发挥作用的路径及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社区参与对共同体意识和社区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共同体意识在社区参与对社区认同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郊失地农民社区既是城市化下的被动“变身”,也是政府主导下的正常“转型”,其生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的特殊性.城郊失地农民社区现行的治理组织体系杂乱、公共参与不足、自治基础薄弱,并由此导致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参与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良善治理机制缺失、公民精神不足、自组织水平低下、社会资本匮乏.基于此,城郊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重构治理机制,理顺组织体系;培育公民精神,促进公共参与;重塑社会资本,夯实自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员性质的差异及共同体性质的变化。传统村落社区是家元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农民是同质化的农业劳动者;旧城改造、拆迁以及农民工流动而形成的位于城市郊区的乡村转型社区是族阈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成员是异质化的各行各业劳动者;正在建设中的新农村社区是合作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居民是具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及建设合作型社区文化等方面展开,其中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动体现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思路:从社区建设到社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义的城市社区在经济上不能为大多数社区成员提供可依托的共同资源 ,而在政治上其民主自治还处于封闭的有限范围内 ,因而在社区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城市社区家居性表层化结构。不同的社区建设模式的相对意义 ,包含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双重目标。在区位和内涵上区别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对于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方式改革有重要意义。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而不是暂时性、过渡性关系 ,这是由政府的系统职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万玲 《探求》2016,(3):82-87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培育并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当下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着眼广州,在观察与分析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参考路径:一是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力度;二是规范组织结构、推动行业治理;三是明晰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以期能为更好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 servic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rapid urbanis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iti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recognis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an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social services. In 1994,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community service as an alternative way of providing the supplemental safety net in urban areas. Along with this top-down approach, resident-initiated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grassroots organisation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re growing at an incredible pace. Using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xt and asp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reformed market economy and welfare system presses ordinary urban people to reconnect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o ensure welfare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has rediscovered the path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interpreted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2.
居委会作为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角色在客观上已经凌驾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之上。相应地,居委会工作人员在长期担当政府代理人角色的路径依赖之下,主观上已经把与社区发展息息相关的日常政务工作建构为社区内部事务。因此,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建设,它需要国家力量给基层社会的自我运作让渡出一定的空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性的基本前提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定要到位,创造性的制度变革是顺应不同性质组织功能的要求,构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社会联合体)-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组织)-社区居委会(自治性组织)”的社区治理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走一条以市场运行为主、政府和社会扶助为辅的具有内生增长机制的滚动发展道路,即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福利化推进为宗旨,建立亲情、友情和人情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爱心社区.  相似文献   

14.
黄晓星 《社会》2013,33(4):147-175
在转型的社区情境中,国家基层政府的行为是策略性的,社区居民亦陷入了权变的回应过程。文章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行为的不同阶段,从中观的社区形态考察基层政府的不同策略和社区过程。政府干预、释出和旁观调控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反映了政府对于社区的态度,社区层次和事件性质是基层政府策略行为的关键自变量。文章运用拓展性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在社区的基层策略,以及转型期社区的生成和发展,基层政府行为与社区回应的不同逻辑是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5.
In China, family care is the dominant form of care for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Since 2004,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developing a community‐care model that places more responsibility on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for the provision of formal care. A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live in rural China, this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rural county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are. It was found that, although family care remains dominant, families’ need for formal care is increasing. Community services have improved, but their development is constrained by several contextual and micro factors. In this study,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munity‐care model introduces a process of reconfiguration of the relative responsibility for care among the family, soci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but progress depends on further administrative and fiscal reforms.  相似文献   

16.
严振书  邵沁妍 《创新》2010,4(2):113-115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速度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社区发展将呈现渐次推进的梯度格局,政府将由直接参与、推动转向为引导、协助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社区居民将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方式将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社区服务将进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last 40 years, Aboriginal Community Based Organisations have played a distinctive role in society in relation to urban Aboriginal peoples and their rights to self‐determin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Australian city of Newcastle. They have proven essential to advocacy, the mainten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Aboriginal social infrastructure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facilities, services, and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Autonomy has been empowering for local Aboriginal people. Major reforms to the delivery of government social services, particularly government enablement of a new social service market based 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reaten this success. This interpretive, qualitative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rvice market enablement. It draws on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rvice market enablement on urban Aboriginal Community Based Organisations in Newcastle, showing the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ervice market enablement and Aboriginal community enablement and development. It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Aborigin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is city could be re‐enabled in light of the Prime Minister's arguments in his 2017 Annual Parliamentary Closing the Gap speech providing particular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policy discussions about moving from transactional government to enablement in Indigenous affai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