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中的困境,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历史地名当作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确立历史地名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展历史地名的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可以反映形成该地名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北京地名与北京早期的民族接触、移民历史、思想观念、世俗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些方面探讨北京地名反映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3.
姓氏地名是指那些因姓氏而命名的地名,如张家庄、王家营、李家屯、赵家村之类.这一类地名,一般是因为最早在这里定居人家的姓氏而命名的,或者是依据该居民点上人多户众、有财有势、较有名气等特殊人家的姓氏而命名的,因而称之为姓氏地名.这类地名中反映出来的姓氏,本文称之"地名姓氏".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内涵,是一种语言符号。地名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延续,其内涵随着历史更替、社会变迁而不断丰盈,但地名文化在保护中出现地名信息搜集难、新旧地名命名及更改不规范、管理机制不顺畅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地名文化保护过程中的障碍。基于对梁平地名的考证,挖掘其文化内涵,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探寻破解难题对策,为梁平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有益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凌宇  方晓伟 《探求》2015,(6):97-101
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扬州地名文化遗产是呈现地域的文脉、传递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和历史感、承载扬州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及理想信念等的重要载体。健全完善扬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加强对扬州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加大扬州地名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弘扬与传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有利于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3,(12):138-14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存在形式,文化内容的特点常常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地名属于语言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探讨地名和文化的关系是文化语言学的一项研究内容。从地名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的关系来看,中国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京杭运河沿线的河道、沟渠、水闸、水坝与城邑、村镇的命名和更迭,记录了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这些地名逐渐积淀为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至今已被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或产生于运河开凿的过程中,以运河具有的某种自然或人文的地理特征作为命名依据;或在运河开凿之前就已形成,其命名背景本与运河无涉,但在嗣后随着所指地域上升为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地名本身转而成为运河文化的语言文字标志。河渠命名或派生于起讫点的城邑或河流名称,或以“通”“济”等字为标志反映开凿者的愿望与运河的功能;闸坝的命名语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从写实走向寄意的趋向,某些城邑的名称隐含着不易追寻的非汉语成分。  相似文献   

8.
当前地名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认识和掌握地名的动态发展规律,高效优质地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以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方便,更有效地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态势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城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年的地名统计结果表明,地名命名、更名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   (1)人们改造自然的创举,使得江河迁移,湖泊与海岸线形变,众多规模宏大的水电站不断建立,因而需要描述其准确位置,还要对这些增加的、变化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或…  相似文献   

9.
区划地名工作2000年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在区划管理方面,要加强行政区划法规建设和理论研究,积极稳妥地做好调整地区建制工作。在地名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全国地面标准化,在城市开展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加强地自管理法制建设,认真做好地名希望更名工作。在勘界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全面勘界的收尾工作。经过民政部部务会议研究决定,今年的工作重点是集中精力抓好全面勘界的收尾工作。为此,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全力以赴,打好勘界攻坚战。全面勘定我国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传说的地名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逵夫 《社科纵横》2003,18(5):47-49
文章对《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中的地名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当代地名调查资料 ,阐述了大栅栏地区街巷胡同名称的发展过程和变迁形式 ,分析了相关的区域历史地理背景 ,并试图通过地名演变透视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重心转移规律——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重心转移是一个新问题,它与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及企业布局决策等密切相关。本文就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重心转移这一新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重心概念的建立,重心转移的表现形式及重心转移带给城市规划的重要启示等。  相似文献   

13.
浅论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机制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琰  李海民  肖立宾 《唐都学刊》2004,20(2):121-123
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和追求社会民主是公众参与规划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 2 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 ,而我国的城市规划决策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传统管理模式 ,急需以法律的方式指导公众参与 ,并大力推进新式社区的建设 ,以求形成公众参与的切实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其重大意义在于:发挥了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找到了城乡结合、院校协作、资源共享的最佳契合点,也使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变为现实。鉴于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重城轻乡、专业设置重工轻农、院校布局重东部轻西部的实际,实现职教资源优化,应秉持城乡一体化、资源效能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具体举措为:统一领导,发挥政策的引领、规范作用;统一规划,构建我国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乡村的职教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创新思维,多渠道筹集财力资源;创造条件,鼓励双师型教师、优秀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任教;精成援助,校际之间实现软硬件资源整合共享。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战略三维空问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所以影响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也就复杂多样。但是如此众多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要素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在对影响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归类于资源维、人力维和组织维三个维度。资源维指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为人类创造福利的维度。人力维描述城市中不同类别人力资源的构成,衡量城市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度。组织维存在于城市本身内部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之中,用于刻画城市整体运作产生的不同内在机制。在三维度基础上,构建城市发展战略空间,在空间中描述城市发展战略的动态变化,通过对三个维度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发展战略三维空间进行评价,从而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全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一个城市的发展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人们只有尊重这种传承关系 ,才能保护好城市的风貌。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灵魂 ,既要保持文化上的传承 ,又要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 ,具有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任务。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在文化上、经济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所具有的经济开发潜力 ,也是十分雄厚的。而这种文化资源的价值 ,是不可再造的 ,一旦遭到破坏 ,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谢晖 《社会工作》2009,(10):52-54
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发展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因素。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关系,分析了社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并从宏观层面、巾观层面、微观层面、技术层面介绍了广州社区规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1,27(4):17-20
唐代曲江游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其形成深受长安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哺育和影响。研究唐代曲江游赏文化对当代都市生活方式、都市城市规划以及都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Neighborhood councils form an important and sometimes problematic layer in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many cities across the USA. The literature on these institutions has focused mainly on their hypothesized role in facilita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and city planning. Less work has explored the experiences of neighborhood councils as placed-based institutions theoretically embedded within, and therefore ostensibly reflective of, the overall social and political geography of the city. In particular, little research documents the actual local development priorities, fund-raising capacities, project achievements and scalar tensions associated with neighborhood council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neighborhoods of the same city. Using a perspective based on extant literatures in urba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of the neighborhood council experience in Tacoma, Washington, USA. While these councils are still “segmented” from the core of urban politics, the paper argues, certain institutional reforms could unlock their long term potential as more “transformative” spaces of loc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