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赛晓序 《齐鲁学刊》2003,(4):137-140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有两条改革路径可供选择 :一是激进改革 ,二是渐进改革。对于不同改革路径之间的差异 ,人们往往只是从改革速度快慢的角度去理解。事实上 ,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别不仅是广泛的 ,而且是深刻的 ,从改革的方式、方法 ,到改革的性质、目标 ,都各不相同。全方位地透视和对比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问题、改革的“速率”问题、改革的局部和整体问题、改革中的“破”与“立”问题、改革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问题、改革中的双轨制问题、改革中的试验与设计问题、改革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为全面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微观策略的形成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顶层设计者超越改革探索的局限,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寻求整体性的总体设计和政策安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方略。从政策分析角度来看,全面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微观策略犹如车辆的前轮和后轮,缺一不可。同时,这两者也存在着不足,需要顶层设计者随着改革条件和改革环境变化予以完善,以便改革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自 1978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过程。 2 0多年的改革进程已经形成了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特有模式。不管人们对这种改革的模式认同与否 ,渐进政治改革已经使中国的政治和政府运行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改革主要是在政治领导人的主张与推动下进行的 ,改革领导人关于政治改革的思想为中国政治改革确定了基本的原则和限度 ,并对这场改革的政策内容和过程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 ,这些思想包括了为政治改革设定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推进政治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 《新疆社科论坛》2002,(1):30-32,36
本文在阐释行政许可涵义 ,分析目前我国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从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改革的保障等五方面 ,提出了加快和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所有制改革是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也是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有制改革历经风雨,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对30年来所有制改革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原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继国有企业改革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和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目标方向不明确、理论准备不足、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等主观方面的原因,这项改革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其改革成效与目标预期以及实践需求相差甚远,与国有企业改革、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相比相对滞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部制改革有集权大部制和分权大部制两种类型的目标模式。从过去5年大部制改革探索的趋势来看,由于改革目标群体的阻力和改革本身存在的缺失,导致新一轮大部制改革面临着往集权式大部制发展的类型选择风险。为了化解这一风险,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有必要采取包括强力推动、开门改革、统一规划、公开评价和完善保障五方面的改革举措,从而确保大部制改革能够实现改革的初衷,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奠定良好的行政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是社会改革的主体,又是社会改革的客体,人处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地位,这就是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的真实含义。社会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体是从事改革实践的主人,即改革实践的承担者,它的客体是社会改革的对象。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就是把人既看作是社会改革实践的承担者和主人,  相似文献   

9.
姜国俊 《兰州学刊》2006,3(11):149-152
改革开放愈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公共管理改革在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中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显。理解和把握正在深入进行的中国公共管理改革,有必要立足于中国改革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比较背景,从中国与世界的内外互动、行政组织与组织环境的内外互动、经济-政治-行政的三元互动、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的双向互动以及推动改革的作用强度和持久影响等多维视角对改革的动力因素和相关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城市改革进行的过程中,也遇到来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障碍和阻力,这说明经济改革需要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相互配合,孤立进行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面临我国这种全方位的举世瞩目的改革前夕,我们不能不考虑这场改革的内在动因,科学地探索这个动因,将为改革事业的大规模展开和顺利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困境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丽萍 《理论界》2007,(5):42-43
行政改革是社会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过程,成功的行政改革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消解和分化改革的阻力,培育和壮大改革的动力,这是改革往何处走和能走多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因素以及所面临的动力困境的基础上,对如何培育和壮大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是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与政治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逐步突破和不断扬弃的过程。作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体制的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反映出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渐进的道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市场经济论的先后提出,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围绕改革战略的研究形成了中国改革理论的不同流派,其中比较激进的和试图寻找单一改革主线或突破口的各种思路,都未能被实践所接受,转化成为政策的是以稳健务实风格见长的理论和对策选择。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所有制改革是滞后的,但是,中国经济学家对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并没有因此而滞后,这方面已经取得的许多重要突破为所有制和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只有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经济改革理论和转型经济学不同,前者是以指导和应用于改革实践为目的的规范性理论,后者则是要对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做出科学解释的实证性理论。从改革理论到转型经济学的发展,预示着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实证性的纯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的对策研究的分工和分化、理论经济学的国际化和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邹学荣在《探索》2 0 0 0年第 6期撰文指出 ,改革哲学与哲学改革之间存在以下五种辩证关系 :首先 ,实践发展要求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革 ,这就是实践决定着哲学改革。其次 ,哲学改革的结论又作为指导思想形成改革哲学。哲学改革的结论是改革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 ,改革哲学直接指导实践 ,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的认识论路线、理论基础。第四 ,改革实践直接检验、丰富和发展改革哲学。改革实践还不断地产生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要求改革哲学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以丰富和发展改革哲学。第五 ,改革哲学推动哲学改革。改革哲学活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经济改革必须和研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本文联系中国的经济发展,对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作些探讨。一、经济改革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进行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经济改革应该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但事实上,经济改革并不总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的。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和  相似文献   

15.
OECD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反映和涵盖了世界主流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和方式.尽管OECD各成员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架构及历史不尽相同,但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的主要措施和趋势却惊人地相似.本文对OECD国家目前已经实施或者正引起广泛争论的改革方案分作两大类:参数改革和范式改革,其中范式改革包括名义账户制和部分私有化改革.在深入分析各类方案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反映出的OECD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一般趋势:改革而非革命.并基于政治多元主义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改革,引出对公共养老金制度根本目的之再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改革的理性诉求是准确把握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价值取向和适时地指导我国行政改革实践的基本前提。依据价值重塑和系统的行政改革理念要求,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改革的原点,行政组织的结构调整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运作过程的规范化是行政改革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必须以认同有效、利益导向、崇信法治和服务至上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对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价格改革是实现市场取向改革的关键,不经过价格改革这惊险的一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就难以形成。但是价格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风险很大,以至1987年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绕开价格改革推进企业改革,或者即使不能绕开也要推迟价格改革的理论和主张,一些人更是对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的著名论断产生动摇,提出对价格改革的地位需要再认识。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改革证明:改革的实践越深入,价格改革越是不能绕开,也无法推迟,价格改革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越来越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应当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其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是否始终面临着一个改革的任务?其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改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否也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上两个问题,前者是研究改革的普遍性,后者是研究改革的特殊性。本文就社会主义改革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和要求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改革等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在我国这场广泛深刻的社会改革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首要的哲学课题,作为哲学的一种改革,它本身又是这场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对社会改革进行哲学思考的宗旨在于,为改革运动提供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训练和陶铸改革实践主体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思维方式,主动自觉地实现改革运动。但是几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改革的必要性,是由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首先,改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改革同革命一样,具有历史普遍性,而且比革命更经常、更广泛、更大量。这方面的事例,古今中外,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有古波斯王国的大流士改革,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古罗马格拉古兄弟的改革;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近代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彼德大帝的改革等。在当代,不仅中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