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据台湾初期,外事机构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总督府逐步强化外事机构,并将"经略华南"和"南洋对策"作为活动重点。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总督府一面利用汪伪政府的驻台领事馆强化对台湾人民的控制,一面与日本驻华南领事馆密切联络,加强对华南地区的侵略扩张。由于台湾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总督府的外事政策作为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延伸,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对日伪资产的接收方针是收归国有.陈仪受命负责收复台湾的具体准备工作,秉持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陈仪在台湾建立起庞大的公营事业,推行经济统制政策,效率不彰,贪污成风,引起广大台胞的强烈不满."二@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为缓和与广大台胞之间的对立,开始在台湾推行以公营事业为基础、民营事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台湾光复初期,财政无疑是决定国民政府治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陈仪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和恢复经济的压力,主政期间主要采取增加财政自主权、整顿税收、加强专卖和贸易、发行货币等方式筹措资金,又尝试通过发展国营企业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这些财政措施不仅确保了政府的收入,并对防止大陆经济恶化传导台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陈仪过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恢复经济作用有限,又醉心于统制经济,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民怨,最终导致陈仪治台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日据台湾 5 0年 ,实行鸦片渐禁政策 ,这个政策可以使台湾总督府在两个方面赢得赞誉 :日本是所谓“文明国家” ,标榜禁烟 ,可获得国际间的同情 ;出于所谓人道上的考虑 ,禁而不严 ,又可以获得台湾人的认可。殖民地当局将其丑行罩上光环 ,欺世盗名竟达数十年。本文拟通过对此等鸦片专卖制度的论述 ,揭露日据台湾时期鸦片政策的本质 ,即早期为财政服务 ,为开发台湾提供助力 ;晚期在战时体制的支配下 ,将毒手伸至大陆 ,有力地配合了日军的全面侵华。  相似文献   

5.
台湾光复初期,陈仪出任台湾行政长官,负责对台湾的接收和重建工作。为了消除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的语言障碍,陈仪在台湾积极清除日语,推行国语,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6.
日据台湾 5 0年 ,以数百万台民为役使对象 ,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推行“以台制台”政策。为配合日本政府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总督府一面隔绝台湾人民与大陆之间的往来 ,一面驱使大批台人渡海登陆 ,“经略对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为顺利“南进” ,不断派遣台人奔赴东南亚各地 ,破坏华侨的爱国抗日运动 ,打压华侨的政治经济势力。日据台湾时期 ,推行“以华制华”战略 ,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7.
简析抗战时期的台湾调查委员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 4年 3月 ,蒋介石下令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 ,作为负责筹划战后收复台湾的职能机构。蒋介石任命陈仪主持台湾调查委员会 ,主要是因为陈仪熟稔日本与台湾事务。台湾调查委员会也充分吸纳了当时客居大陆的台籍人士参与。台湾调查委员会在光复台湾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工作主要包括搜集、翻译、编辑有关台湾的资料 ,训练各类专业人才 ,制定《台湾接管计划纲要》 ,初步拟订战后台湾的重建政策等。台湾调查委员会在设计政策的过程中 ,对台湾同胞复杂而敏感的心态缺乏足够的洞察与关照 ,结果导致一部分政策失误 ,引起岛内民众的反感与抵抗。  相似文献   

8.
周文顺 《学术研究》2000,26(7):88-95
台湾诸割时期系指“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日据时期”,三代台湾经济,均呈鲜明大陆倾向。荷兰殖民者、郑氏政权顺应台湾经济之性格,竭力吸纳大陆人力资源,引进大陆生产工具,输入大陆生产技术,推动台陆商业贸易,并藉此取得重大发展。日本殖民者欲“移花接木”,强行牵拉台湾经济以摆脱大陆、粘接日本经济,但是,台陆之间出现以“反弹”为特征的“橡皮筋效应”,。台湾经济之大陆性格终未改变。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因素,日本与台湾的双边经贸关系历来密切。日据台湾长达50年之久,长期以来形成了"日本工业,台湾农业"的日台贸易格局。同样处于经济恢复阶段的台湾和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贸易关系主要呈现两大特点∶"日本工业,台湾农业"的贸易模式依然存在;台湾对日本贸易逆差开始出现并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这两大特点对此后日台贸易关系以及台湾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晓 《学术研究》2001,18(10):114-119
本文通过大量日占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总督府确立殖民教育方针的过程,殖民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殖民教育方针实施对台湾人民的精神奴役所造成的历史及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从文化的视角揭露了殖民文化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伤害和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11.
日据时期(1895--1945)的台湾佛教,是由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和在家佛教斋教以及日本殖民者传入的日本佛教三大部分组成.日据初期,日本佛教随着日本殖民者的占据台湾,先后有六宗七派进入台湾,进行零散地"宗教殖民";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则因政权的转变而聚集了相当多的信众,初步形成了五大法脉;斋教因其通俗性而受大众欢迎,在这时得到了很大地发展.日据中期,日本佛教布教师虽大量来台,但并未改变台湾佛教信仰的本质信仰;台湾传统佛教在夹缝中得到空前发展,奠定了其在台湾佛教中的主体地位;斋教则因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厉打击,有所削弱.日据末期,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了"皇民化运动",以皇道为尊,台湾佛教无论是台湾传统佛教还是斋教抑或是日本佛教,都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相似文献   

12.
武继平 《东岳论丛》2011,32(3):119-125
郁达夫是唯一访问日据下台湾的中国大陆作家。时值"七七"事变勃发6个月前的郁达夫访台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在台滞留期间他有过什么活动?访台与之前的访日又有何关系?台湾的官方报刊传媒当时对郁的访问反应如何?访问前后在台湾他又是怎样被阐述、怎样被想象的?关于那次访问,郁达夫有无留下相关著述?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可以说过去研究界由于资料匮乏而未能把握。本文通过根据发掘于台湾和日本的原始资料进行的详细考证,实现了对该段史实的总体如实把握,从而获得了进一步丰富文学史书写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以围绕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的相关论争为切入点,初步探讨近些年来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日据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台湾民族主义"话语.对日据台湾出现了"以皇民文学为核心的台湾民族主义"这一荒谬论点进行辨析和质疑,认为对于日据台湾文学研究而言,学术化转型有其合理性,但不能以牺牲殖民批判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孙中山"成为国民党与国家的政治象征.为了战后收复台湾、获得民心,国民党强化孙中山与收复台湾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孙中山的景仰,为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推广孙中山崇拜奠定了基础.光复后,国民党沿用大陆的宣传方式,全面推广孙中山崇拜,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国家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国民党在台对国父遗教的宣传与大陆同出一辙,流于形式,因此,并未能完全获得统治合法性,因民生问题而引发"二二八"事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崇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德宗 《北方论丛》2005,6(6):38-41
在抗战文学研究中,那种仅以"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时空而绘制的沦陷区文学地图是残缺的.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两岸三地"先后形成了一片又一片沦陷区.所谓沦陷区文学,除"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沦陷区文学外,还应包括"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学,日殖统治下的香港文学和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在内.在由这样一个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精神维度构成的沦陷区文学地图中,从比较视角对"两岸三地"沦陷区文学进行打量,将会对沦陷区文学的整体风貌、个性差异与抗战文学的多元构成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经济统制源自于日本国内战时统制经济体制,在侵华战争陷入长期化的背景下,日本将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于日占区。经济统制的实施包括交通、电业、金融业和工商业等诸多领域,其基本特征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计划性、垄断性和掠夺性。经济统制使市场经济和产业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出现畸形化发展,也使日本资本对经济的垄断地位更加突出,经济统制加重了日占区民众所承受的灾难,最终导致社会经济陷入全面萧条和衰败。  相似文献   

17.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在日据台湾的50年里,祖国大陆人民并没有忘记遭受日寇蹂躏的台湾同胞,尽己所能,开展对台湾情况的介绍与研究,为中国最终收复台湾做了必要的准备。笔者查阅图书、报刊资料,试图对日据时期祖国大陆台湾研究状况作一述评。祖国大陆对日据下台湾研究的草创(1895~1927)20世纪初,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许多杂志,介绍西方的新知识,鼓吹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利用在日本的有利条件,开始关注台湾问题,如《浙江潮》经常刊发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文章。《江苏》杂…  相似文献   

18.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经济命脉也被日本所控制。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确实得到了发展:米糖为主的农作物产量增长迅速、农业生产由单一体系向多角化发展。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发展虽然有殖民色彩,但相对集约型的农业模式对人多地少的大陆农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在一百多年前即台湾建省以前,福建省包括了台湾.从闽台考古文化研究比较中,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台湾的史前考古文化渊源于福建: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台南"左镇人"化石,据中外考古学者研究,是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由大陆经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台东发现一万五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是由大陆渡海来到台东的,有的台湾考古学家指出:台北芝山岩发现的旧石器,就是这个文化由大陆传到台东中途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20.
钟兆云 《东南学术》2005,(4):107-117
抗战后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开始着手收复台湾时,台湾在大陆的几大重要抗日团体分头迁设福建,开展工作,宣传并营造复台的氛围.福建在大陆省份中率先唱响了光复台湾的舆论,并屡向最高当局提出复台主张和建议.陈仪担任台调会主任委员和就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后,多方面借重福建帮助打开局面.福建为光复后的台湾输送了重要干部和各方人员,在"国语教育"中尤其起到了他省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迎接台湾回归中,福建其实成了重要的后方基地.新时期福建应为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