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九四七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冯雪峰编的《丁玲文集》(短篇小说集)里,收入了丁玲七篇作品,其中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篇作品是丁玲的代表作。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命名的短篇集,一种是胡风编的,一九四四年三月远方书店出版,另一种是丁玲自编,一九五○年八月三联书店发行,还有《丁玲选集》,一九五一年七月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莎菲女士的日记》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作品。一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3.
论丁玲艺术个性转换的原因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莎菲女士日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自我表现出发进行创作到从再现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丁玲的艺术个性处于不断转换、变化的过程中,本文论述了导致丁玲艺术个性转换、变化的原因及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九二七年的秋天,亦即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终结、左联文学十年的萌芽时期,丁玲开始了她的小说创作.其后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她先后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余个短篇问世,震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这一时期,在丁玲的整个文学活动中,无论就其思想发展还是创作道路而言,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因此,我们把丁玲的这一段经历,称作她文学活动的早期,时间是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九年底.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伤逝》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同是二十年代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力作。两篇小说都产生在它的作者彷徨探索的时期,都是作者负着时代的苦闷而写出的。《伤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十月,正是鲁迅经历了文化新军的分化、心境寂寞,于彷徨中探索革命新路的时候,《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八年,正是  相似文献   

6.
丁玲无意走上创作之路,却成为中国现代特有的知名作家之一。她早年的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对传统男尊女卑的极端反叛的非常鲜明的特点。"莎菲"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一时成为丁玲的代名词。这些作品闪烁着"五四"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光芒,也充满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在男人世界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小说形象,正是作者的缩影,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这与其一生坎坷不平,晚年政治化的心态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初东亚文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界的争议,直到目前为止莎菲形象都难以评判. 文本陌生化的创造了一个女性形象,以莎菲女士的爱情观和心理历程作为主要内容,字里行间呈现的全是作者漂泊的生活体验,生活的重压使她难以坚持下去. 莎菲的女性形象介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内心虽想做一个正经女人,但是也有着追求享乐的情感,这种人格分裂,也是当时社会转型期青年常有的感情. 为进一步的研究《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文章简单回顾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经历,重点从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以及艺术形象来进行解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同志深刻地描写了莎菲女士的悲剧。本文试从莎菲生活的时代、环境入手,探讨莎菲悲剧的根源及其性格上的矛盾。 关于莎菲生活的时代,一般论者都笼统地说是五四以后,也有的同志说得具体一些,是五四退潮时期或二十年代中期,另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大革命失败之后。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准确。《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一九二七年,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十九卷二号上,“日记”的最后一则标明时间是“三月二十八日”。显然,小说所反映的只可能是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以前的生活。另外,从一九二八年开始,北京改称“北平”,莎菲在“日记”中仍用“北京”名称,也说明莎菲的“日记”写于一九二八年之前。再看第一则日记即“十二月二十四日”所记,当天来的报纸中有所谓  相似文献   

9.
从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诞生至今,学术界对于莎菲的阐释与接受经历了"普罗文学"革命语境下的阶级批判、建国后到"文革"期间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以及新时期以来重返文本自身的这样一个复杂的演变轨迹。同时,对于莎菲的种种评价不断受到时代政治、国家想象、意识形态差异的深刻影响,在不同时代和地域形成不同的解读与阐释。研究莎菲在20世纪中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漂移与"去魅",有助于还原莎菲的真实面貌,把握丁玲创作的真实意图,以莎菲为突破口,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性别表述与公共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分量的女作家,她对女性的书写始终渗透着所处特殊时代环境下的自我意识,也始终在思考不同时代女性所面临的生存问题。《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及《阿毛姑娘》都是丁玲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浪潮的裂变中创作的。本文将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探讨在封建乡村生活逐渐向城市商品化转变的社会环境下,丁玲小说中女性所面临的新的困境,从“商品化”城市的渲染环境、女性在社会中“无处可去”的尴尬局面以及最终拒绝异化,选择自我孤独三个方面分析女性在这种困境中所展现的在外与内在异化,以及呈现出来的两种孤独状态。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后期,丁玲小说的出现,是一种崭新的文学现象。《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一发表,“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丁玲小说之所以一开始被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就因为它表现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既表现在开拓题材、挖掘主题和刻画人物等方面,也表现在作品的结构方面。 法国十六世纪“七星诗社”的领导人沙龙曾经说过:“在相当高妙的创造之后,美丽的结构跟着会出现,因为结构与作为一切事物之母的创造相随,有如影之随形。”这就告诉我们,作为艺术形式的结构,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最终要通过它的艺术结构才得以完美的体现。 丁玲的短篇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兼收并蓄,博采众家,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中,很少有象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那样,把青年女性的苦闷情绪刻画得这般淋漓尽致。莎菲的三十三则日记,可以说则则有苦闷。难以宣泄的苦闷压迫着她,也压迫着读者。  相似文献   

13.
在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早期女性系列本文内,我们能够阅读到五四时代女性作家的本文所缺席的内容,即是丁玲大胆、真率地抒写了现代女性内在的生命情欲欲望及其心理经验.如果说梦珂(《梦珂》)、嘉瑛(《暑假中》)、志清(《署假中》)、佩芳与魂影(《岁暮》)等年轻女性,还在同性好友间的姐妹情谊里泄露着无意识的女性情欲欲望,感受到生命内在的这股欲望需要表达但因无法真正表达、实现所致的孤独与寂寞,并如嘉英、魂影、志清等想拥有异性存在、走出同性生活的不安与躁动,那么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阿英(《庆…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只写作长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丁玲的成名作。这两篇小说几乎是同时问世的:前者发表于一九三0年,后者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相交的那一段岁月里,美国的一个男作家与中国的一个女作家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但又终于失败的悲剧故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可以说,人们还没有注意到丁玲的名字之前,先就熟悉了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梦珂,莎菲。以后,人们发现在她的一系列小说创作中,妇女形象占有重要位置,不少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丁玲以她女性作者特有的那种委婉和细腻,以她自幼经历的特殊家庭遭遇和本身存在着的对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敏感性,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妇女形象。《梦珂》、  相似文献   

16.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观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在现代自由伦理叙事中凸显了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第一,女性个体生死意识体验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第二,灵肉相契的生命感觉追求和爱欲诉说。小说文本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自由自觉表达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伦理叙事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个有效视角.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深入挖掘莎菲在性爱关系中在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重新估价这篇小说在女性意识方面前所未有的开拓,在对它作社会历史批评的众多阐释之外,提出了它对传统性爱模式的突破,以及一个女人如何拒绝与接受一个"坏男人"的叙事模态,使丁玲的女性性爱小说的基本价值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夜》在丁玲的文学研究中被忽视或被误解,这对研究真实的丁玲是有误区的。论文立足于《夜》,试图通过小说主人公何华明与三个女性关系的解读,揭示文本的潜在价值,即丁玲对女性命运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其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文学史上多次论争所引发的轰动效应,使之成为跨越到21世纪的文学形象之一。丁玲运用独特的“日记体”形式所展开的另类“青春叙事”。对都市“新女性”所面临的“青春矛盾”及其“青春欲望”进行了大胆、严肃的深层次艺术表达,帮助人们正视青春的本质以及青春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青春视角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篇典型的青春小说,该作品除具有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价值之外,还具有独特的“青春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